保险销售人员会在哪些方面放套路?

第一,停止销售,升级产品。

“限时”、“特卖”、“清仓”是常见的销售套路,保险也不例外。虽然是烂大街套路,但也不能抱着一个人的信任去尝试。

相信大家都在朋友圈看到过这样的话:

言下之意,这是个好产品,马上就要下架了。如果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我肯定后悔没买。在这种言论的诱惑下,很多小伙伴怕以后买不到,就下单了。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代理人配合保险公司“演戏”,搞产品停售倒计时,制造“产品太好,保险公司亏本卖”的假象,鼓励客户抢购。尴尬的是,没过几个月,这个停产的产品又复活了。

事实上,监管部门明令禁止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以“停售保险产品”进行误导,鼓励消费者争相投保。所以,当你看到朋友圈有人在传播停售保险产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这很可能是一场炒作。

第二,产品升级

除了炒作,产品升级也是常用的营销手段。产品升级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点:竞争需求和刺激销售。

竞争需求:目前国内有近200家保险公司,加上互联网保险的强势介入,竞争尤为激烈。为了抢占市场,许多保险产品不得不升级以应对挑战。以重疾险为例。A公司推出50种疾病的重疾险,B公司随即推出60种疾病,c公司紧随其后。...

刺激销售:产品升级也可以更好的增加曝光率,维持代理商在客户面前的活跃度,从而刺激客户重复购买。

但其实升级可能是无伤大雅的保护,一点点改进,产品升级就会被宣传。

无论如何,产品不断升级是好事,会让保险市场充分竞争,但大家还是要谨慎。毕竟保险公司的优势没那么好。

第三,偷换概念没有完全保障。

保险其实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核心保障其实是一样的,纯保费也差不多。有些产品贵在品牌,贵在销售渠道,贵在附加保障。但是有些产品定价太低,这时候就要注意了,可能就是要在这几个方面做文章:

1,按天收费。有的代理人在推广产品时,使用日保费;比如200元的年度百万医疗保险,日均保费只有几毛钱,却可以换来百万保障。对数字不敏感的朋友可能会上当。

2.缺乏保护。再比如,有些重疾险虽然保障了小病,但是小病高发却不在保障范围内。还有一些意外险,会承保上百万的意外公交身故,但普通意外身故的保额没有那么高,大大减少了理赔。

3.薄利多销。一些新兴保险公司为了开拓市场,会推出爆款产品让利消费者。如果他们遇到这样的产品,可以购买。

一般来说,价格惊人的产品保证不一定惊人。所以判断一个产品的好坏不能只看价格,还要结合保障。

第四,贵的产品不一定真的好。

一般来说,大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较高,保险代理人会告诉你“贵是自然的”。大象蘑菇对此并不反对。毕竟客户体验更好,有一定的品牌溢价。然而,有些产品的价格是虚高的。一般来说,你的产品有以下特点:

1.看似保障很多,其实保障范围是共享的:比如一些重疾保险增加了身故、绝症等保障责任。事实上,这些保障与重疾共享保障范围。先患重疾,其他保障就没了。

2.增加安全性。比如有的百万医疗险增加海外医疗和质子重离子保障;重疾险在病种数量和赔付方式上做文章。其实这些保障基本没用,保费白加了。

3.是不是更容易理赔?有人认为保费贵,容易理赔。事实上,根据2019上半年的保险理赔数据,赔率超过95%,有的公司甚至接近100%。从理赔时效来看,从保险公司收集全部理赔数据到实际赔付,平均需要2天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理赔与保费、公司规模、品牌关系不大,能否顺利理赔取决于合同本身。

写在最后:

买错保险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人对保险了解不多,容易被代理人干扰,最后买不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最后,项峻表示,买保险一定要多做功课,多和专业人士交流,独立思考,仔细阅读条款,不要贪小便宜,经不住诱惑。也要结合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