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李祥祥?

王贵和李祥祥

五幕歌剧《王贵与李祥祥》改编自李记的同名长诗。创作于1950,同年在北京首演。

剧情:1930年,陕北死羊湾遭遇旱灾。被地主崔先生强迫做长工的经常帮助邻居李德瑞砍柴打水,并逐渐爱上了李的女儿。崔先生不能调戏香香,所以他回家打桂王出去。饱受折磨的桂王秘密加入了党领导的红卫兵,被地主发现后被捕。香香带领游击队及时赶到,救出了桂王。但国民党军队反攻进庄,游击队暂时撤退。崔先生又把抢了去,大摆喜酒,与匪官们痛饮。没想到,游击队从天而降,这个邪恶的魔鬼终于成了人民的阶下囚。王贵和李祥祥最终幸福地结婚了。

该剧采用陕北民歌素材,将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洋歌剧宣叙调技法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宣叙调。如剧中刘得知地主崔先生要杀时,一种叙事基调生动地表现了其焦虑、近乎疯狂的情绪,将紧张的戏剧冲突达到了高潮。在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发展等方面也比较成功,如李祥祥演唱的《一对双头桶》,重点表现了她可爱善良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首先,在幕后,王贵和李祥祥的二重唱以“忠实的旅行”为风格,其音乐优美动人,表现了他们热情和忠诚的感情。在描写反派的音乐中,吸收了秦腔等戏曲中表现反派的手法,使崔先生的形象令人深恶痛绝。此外,《桂王是个好小伙子》和《一面红旗》也是优秀的咏叹调。前言采用了管弦乐、独唱、合唱、二重唱的综合方法,使全剧的音乐丰富多彩,非常动人。

该剧被翻译并在罗马尼亚上演。

中国铁路艺术剧院曾编导演出芭蕾舞剧《王贵与李祥祥》。编剧张,作曲邱树松,导演张、王功,主演李融(孤林)、(刘云明)。该剧有很多特点:音乐始终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富有生活气息。演出将民间舞与古典舞相结合,自然地采用了国外芭蕾常用的托举、旋转、跳跃等动作,表现了该剧的剧情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王贵和李祥祥。

叙事长诗《王贵与李祥祥》写于1925,是李记的代表作。

王贵和李祥祥有“龙乐府”的美誉。长诗里写了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1929年陕北大旱期间,死羊湾恶霸地主崔师傅来强行收租,的父亲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活活打死。此后,13岁的桂王被房东拿去当长工还债。在痛苦的生活中,桂王和一个贫穷老人的女儿李祥祥有过一段纯洁的爱情。然而,地主崔先生试图占领湘乡。第一,他想通过吃喝穿衣服来勾引香香。被拒绝后,他暗地里想杀了桂王。这时,一个* * *生产党在陕北兴起,想为父亲报仇的桂王秘密加入了红卫兵。崔先生听说参加了革命,就把他捆起来打。这时,香香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游击队去送信。游击队闯进了死羊湾,穷人得到了他们的田地和房子。桂王也得救了,并最终与香香幸福地结婚了。然而没过多久,崔先生就随着白军的反攻回到了死羊湾,对农民进行残酷的阶级报复,并利用随游击队转移的机会,把收为妾。面对崔先生的欺凌,香香宁死不屈。就在崔先生大摆宴席,逼婚香香的时候,桂王和游击队再次闯入死羊湾,将崔先生生擒。桂王和香香重聚。

从内容上看,这首长诗最大的特点是将主人公的命运与革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与革命的战斗历程视为同一个过程,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农民的解放和爱情婚姻的幸福与革命紧密相连。作品通过王贵和李祥祥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说明了“穷人不革命就翻不了身”“不革命就不了身”,香香和桂王不能结婚,生动地说明了* * *生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农民翻身获得幸福的保证。

长诗《王贵与李祥祥》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地采用了民族形式,创造性地学习和继承了民歌的优秀传统。

在形式上,长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的形式。所谓“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是陕北、晋绥、内蒙一带最流行的民歌。《信天游》的突出特点是:总的来说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比较简单,更多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没有新意,带有牧野民歌的性质。形式上一般是两句,“一句比一句好,两句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比较简短。”王贵和李祥祥“吸收了信天游的很多营养,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信天游的形式和方法,但同时也有所突破。首先,长诗并不局限于表达爱情,而是将爱情和革命结合起来,不仅描绘了几个激烈的斗争场面,还成功地塑造了王贵和李祥祥的形象。这就打破了信天游的传统题材,扩大了表现力。其次,长诗继承和创新了“信天游”的形式。运用比兴手法是《信天游》的一大艺术特色。长诗充分继承了这一特点,几乎从头到尾都安排了各种隐喻,而且这些隐喻既通俗又新颖。比如写香香的样子:“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就像滴在草地上的露珠。“这种对香眼的描写,既描写了人物眼睛的美丽和明亮,又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纯洁,既通俗又不落俗套。再比如崔先生的长相:“一个脑袋像个山药蛋,两只老鼠眼笑成一条缝。“用小小的凹凸不平的山药蛋来比喻崔先生的头像,用鬼祟的老鼠眼来比喻崔先生的小眼睛,生动地表现了崔先生丑陋恶心的样子。除了使用恰当的比喻外,全诗还在许多地方成功地采用了“兴”的表达方式,有时将兴与比并用。所谓兴,其实是一种寄托和联想,即从一个现象想到另一个事物。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和民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在长诗中的应用也很成功。比如“山丹丹花开得美,香才长得好”,这两句诗的第一句是邢,赞美山丹丹的花美而红,但有邢和钟的比较,以此来振奋人心,既让人想起湘乡的美,又暗示用花来比喻湘乡的美。长诗里有很多这样的诗。诗歌除了大量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人的外貌,还经常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人的心理,描写事件,渲染气氛。比如“阳光普照满天,革命带来好时代”,形象地表现了* * *生产党领导人民搞革命给人民带来的好处。由于长诗中隐喻的大量使用,使得全诗不仅更加生动,而且更加含蓄,起到了传情达意、刻画人物的生动作用。

王贵和李祥祥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民族化和大众化,语言非常简单朴素。长诗中使用的词语多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口语。有些地方在此基础上对民间谚语、成语进行了恰当的运用和加工,使其读起来真实亲切。比如诗中有诗说“一个灾荒年人人愁末,十九年人人愁春荒。”“冬雪对冬小麦有好处,桂王就像麦苗。”“羊走过第一只羊,* * *生产党已经在陕北开始了。”把大家熟悉的口语和民间谚语放入诗中,让长诗更加通俗易懂,易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