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房子被警告退市。
根据纳斯达克上市规则,上市公司必须将公众持股的最低市值保持在至少500万美元。短缺持续30个工作日的,存在未达到市值要求的情形。
据此,纳斯达克书面通知指出,根据房多多自2022年9月8日至2022年6月10日连续30个工作日的市值,公司不再符合最低市值要求。
新媒体称,房多多股价自8月中旬以来连续下跌。到9月8日,纳斯达克的书面通知,房多多的收盘价为每股65,438美元+0.42美元。以总股本552.52万股计算,当日市值仍为784.58万美元。19年9月,股价已跌至每股65438美元+0.07,此后股价持续走低;到6月65438+10月65438+9月,收盘价仅为每股0.7177美元,总市值跌至396.54万美元。
即使在美股大涨的6月21日,房多多收盘价仍下跌6.08%,至0.683美元/股,总市值377.37万美元。
相比10月份111的IPO价格,市值为6.32亿美元,现在房多多市值已经下跌了约99.4%。市值小,流通股少,业绩一般,交易量小,使得房多多日益成为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僵尸股”。
其实这种股价困境并不仅限于很多房子。美国资本似乎对中国股票兴趣不大,更不用说房地产相关的概念股了。在业绩大幅下滑后,就连“中国股市之星”的果壳也经历了上市初期的暴涨,股价一路走低。
在美国股市,低价股可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美国时间2019 165438+10月1有很多房子挂牌。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当时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还是不错的。上市当天股价涨幅超过8%,最高达到65438美元+04.08。
但和大多数股票一样,上市初期股价上涨后开始出现下跌趋势。2020年3月,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房多多的股价开始下跌。
受困于新冠肺炎疫情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双重压力,作为中介行业一员的房多多,也受到行业整体低迷的影响。
“我们的持续经营能力取决于我们从经营中产生现金流和安排充足融资安排的能力,这些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房多多在2021年报中表示。
房多多提到的可能问题包括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和调控环境的变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和开发商“打雷”导致的信用风险上升。这些问题是2021国内房地产行业参与者的共同痛点。
报告中,房多多特别提到了去年坏账准备的突然增加——2021年,房多多坏账准备从2020年的6860万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613万元。
关于房多还有一个经常被质疑的问题:作为一个自称SaaS平台服务商,一直以来靠佣金收入的矛盾。
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房企销售额的大幅下降,房多多大部分收入来自房屋交易产生的佣金收入的模式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资料显示,房多多虽然在2018、2019年经历了高速增长,但总收入从23亿元增长到36亿元。然而,2020年,房多多的收入开始下滑至25亿元。
另一方面,房多多上市以来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1这种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2019年和2020年,房多多分别录得510万元和2.2亿元的净亏损。其中,2019年,经营性现金流为正1.1.9亿元,但次年,该数据暴跌至负3.25亿元。
2021年,其实现收入9.42亿元,同比下降61.6%;毛利107万元,毛利率10.7%。同时净亏损扩大至6543.8+0.20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为负6060万元。
到2022年,全球经济正在走弱,这种情况将继续恶化。
根据房多多2022年中期报告,其上半年营收为654.38+0.45亿元人民币(约合265.438+0.6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6.93亿元人民币下降7.91%。毛利470万元,同比下降95.1%。
期内,房多多录得净亏损654.38+0.92亿元,上年同期为2.44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654.38+0.83亿元,去年同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226.5438+0亿元。
显然,在今天的环境下,很多房子的业绩很难逆转,所以投资者看空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在这个退市警示还有半年的缓冲期。
房多多表示,退市函目前不影响公司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上市。“为了恢复合规,公司公开持有的股份的市值必须至少连续十个工作日超过500万美元。如果公司未能在2023年4月18日之前恢复合规,公司可能有资格获得额外的时间来恢复合规,或者可能面临退市。”
并表示,公司拟从即日起至2023年4月18日对其公开持有的股份进行市值监测,并拟在规定的宽限期内弥补该缺陷。在此期间,公司预计代表公司A类普通股的美国存托股票将继续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上市交易。
房多多最终是否退市不得而知,但中概股在纳斯达克大多“冷门”。房地产相关的中介企业更是如此。比如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贝壳市值一度超过900亿美元,超过万科、保利、绿地等房企总和。但去年7、8月份股价下跌后,一年多来一直没有起色,现在市值约为654.38美元+047.30亿。
据投资者统计,近年来中概股私有化的案例已经有几十起,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概股退市。
另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有158只上市股票(不含特殊目的收购公司)退市,其中22%退市和强制退市,50%私有化,10%主动退市。
在被摘牌和强制退市的公司中,大部分原因是不符合最低市值上市标准,或者连续30个工作日收盘价低于每股65438美元+0.00元。
有分析指出,低估值、低业绩、局部偏好效应都是中概股“坐冷板凳”的原因。
“这些公司看似规模与日俱增,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在逐年下降。一旦市场和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企业将面临选择和失速。”曾经有人这样评价那些被迫退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