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20世纪70年代末,机械系重建。
1998年7月,同济大学重建理学院,邵家钰任院长,周祖翼任同济大学委员会书记。重建后的理学院由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声学研究所六个单元组成。
2000年被授予力学一级学科授奖权。
2001工程力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5438年6月+2004年10月,学校撤销理学院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成立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2004年,学校将原属于力学系的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理论力学实验室、实验力学实验室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
2005年7月,为进一步理顺校、院、系管理体制,学校撤销理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院。3系2所1学校,分别是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声学研究所。
2006年,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工程力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力学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
2014同济大学力学实验中心获批国家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1992起,承担上海力学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力学季刊》。学院还积极参与学校“985工程”二期,负责“城建防灾”平台子平台“面向工程的计算模拟”和“城市立体监控系统”的建设。
学院依托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了大型结构工程虚拟仿真CAE中心。软件平台是世界一流的MSC软件系列和流体、动力、有限元自动生成软件,保证了现代化的科研教学环境。
发展科学研究是该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形成的研究方向有: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结构的抗风、抗震和施工力学;实验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计算力学;细观力学与特殊结构的力学分析。
近年来,该学科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科研经费2497万元。其中,该学科承担国家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重点项目23项,面上项目2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作为第二单位参与1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2 863个子项目和5个国际合作项目。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1博士点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海军装备部“十一五”预研项目1。
学院的发展以培养航空航天和工程力学高级人才为目标,同时推动以航空航天科技和工程力学为核心的学科发展,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院加强了与澳大利亚的合作与交流。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采用“2+2”或“2.5+2”模式,培养中澳双学位和文凭的优秀人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012 12 12 18,中国首架纯燃料电池无人机试飞成功。该无人机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上海奥克赛飞机公司历时一年研制而成。该机翼展5米,起飞重量20公斤,有效载荷1公斤,巡航速度30公里/小时,续航时间2小时。使用1 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作为动力。钟正院长、李岩副院长、陈硕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陶伟忠、朱启荣办公室主任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