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要退出中国?为什么?

松下将退出中国市场?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5月份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65,438+04家日本企业中,54.8%的企业计划扩大在中国的现有业务,而去年2月份65,438+的比例为86%。7.5%的公司表示,他们“计划推迟或取消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而5.6%的公司表示,他们将“减少(在中国的)生产或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

"不管外面的天气如何变化,松下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不会改变."

7月15日,松下(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下中国”)副总监董路对虾米进行了训诫?上滤网盖有什么问题?焦?そㄉㄉㄉ𞭦?啊?一点发泄?还好我是苦于野。挥动虾!?

这是松下中国一个月内第二次在沪高调表态。最后一次是在外高桥保税区松下电器(中国)机电公司成立仪式上。

同时,受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环境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苏州工厂的投资额将达到6543.8+00亿日元(约合6543.8+00亿美元)。张中闻表示,按照这一投资规模,苏州工厂有望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工厂。

松下中国进攻调整

7月初,来自松下日本总部的消息称,松下计划在日本裁员,主要针对日本半导体部门。一个多星期后,苏州半导体厂开工建设。

在过去的两年里,松下在中国的调整是不断的。去年底整合了杭州的白色家电产业园,今年把天津和上海两家机电合并为一家。到目前为止,松下在中国有665,438+0家公司、工厂和R&D部门,其中超过50%是合资企业。

松下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实际上正在调整。人们对松下的印象一直是家电制造商。松下中国区总裁穆袁哲表示,电子元器件将成为松下中国未来的利润增长点。这是松下转型的一个重要信息。

不过,穆袁哲拒绝透露松下电子元件在中国销售利润中所占的比例。来自中国松下的消息称,2006年松下中国50%的销售收入将来自电子元件。苏州工厂的开工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松下电器去年发布了“跃进21计划”,为中国市场制定了2005年生产规模达到700亿元,2006年销售规模达到700亿元的计划。对于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的松下中国来说,这个目标显然很难实现。

把电子元器件作为增长点是松下的最后选择。因为家电行业的利润已经到了边缘。在已公布的2004年松下财务联合结算报告中,PDP电视(等离子电视)是唯一的家电产品,其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65,438+0%。其他产品的贡献相对较弱。

尤其在国内,普通电视的市场份额已经基本被国内厂商“打包”了,很难找到国外品牌。于是,松下、索尼、夏普等日本传统家电厂商选择了“高端”,液晶、等离子电视应运而生。与此同时,SVA、长虹、创维、康佳等国内巨头都在两三年前宣布进入这一领域。

竞争不仅来自家电行业,还来自通信领域。所有的设备厂商和手机厂商都在押宝3G,而3G已经很久不愿露面了。比如2002年,松下与NEC和中国华为这两家日企共同开发3G移动终端技术;2003年,松下与UT斯达康合作开发3G基础设施。

其间,松下对中国3G通信的发展进行了预测,认为将于2004年投入商业运营,2005年开始大规模商业运营。但事实证明,这些预测远没有迅速改变。松下对3G的投资也被推迟了。

退出中国?

松下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因“公共事件”而被迫停止在中国销售某种产品的日本公司之一。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一直保持低调。但今年,他们被迫成为焦点。

松下中国内部人士曾对记者表示,从4月份开始,无数媒体打电话来询问松下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是否发生了变化,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困扰。

与此同时,由于中日关系冷淡,一些日企也进行了战略调整。比如落户深圳的友利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生产电话机及相关设备为主的企业。相关负责人5月底表示,将选择菲律宾作为新的生产基地,生产无绳电话。

据了解,菲律宾工厂是UMIL将其生产全部转移到中国之前的生产基地,也就是说UMIL恢复了老厂的生产。友利电气的理由是规避中国风险,提高产能。

一直以来,友利电器的产品在国内销售不畅,主要出口欧美。同样的原因,索尼也在今年年初宣布退出中国的PDP电视市场,集中精力发展欧美市场。

据了解,索尼、东芝、富士通等日本厂商相继传出将退出PDP电视市场的消息。除了索尼,其他两家公司都否认了这一传闻。

然而,到目前为止,市场风险对日本公司来说仍然是可以克服的。

《日本经济新闻》的调查显示,近八成企业表示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日本经济新闻》的调查从4月初开始,到4月中旬结束。调查对象为日本国内各大企业的全体董事长和总经理,138家企业收到反馈。

在接受调查的管理人员中,近80%的日本企业表示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职业发展,而真正研究将在中国的职业发展减少的只有0.8%。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5月份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65,438+04家日本企业中,54.8%的企业计划扩大在中国的现有业务,而去年2月份65,438+的比例为86%。7.5%的公司表示“正计划推迟或取消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而5.6%的公司表示将“减少(在中国的)生产或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