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六县流民是如何起义的?

西晋时期,迁徙到益州的秦、雍两州六县流民举行起义,推翻了西晋在益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成政权。

元康八年(298年),秦雍州天水、略阳、扶风、石屏、武都、尹平五县(今甘肃东南部、陕西西部)数万人,以巴赛浩、汉族为首,流入汉中,后入益州。少数首领进行了抢劫,大多数难民作为帮手和佃户四处流散。流民首领之一李特,原籍巴西当曲(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东汉末年迁居汉中。曹操科迁汉中后,又迁至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兄弟五人,大哥李富留在略阳,与弟弟刘、项同时入蜀。李特修士对贫穷和生病的难民的帮助很受欢迎。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益州刺史赵丕极力拉拢李特兄弟和六郡郡守名相,以李耀为卫口将军,令招募六郡一万余人镇守北路。永宁元年(301)正月,赵庚怕李氏兄弟太厉害,借口杀了三十多人(一次十多人)。于是李特起兵攻打成都,赵高战败被杀。朝廷派校尉平羲、益州刺史到蜀,令流民七月间各归其地,启程前往;又令梓潼太守张炎在辖区内设关卡,查抄流民财物。广汉太守辛然甚至想杀死所有流民的首领。作为帮手和房客分散在各地的难民不愿离开。此外,农作物没有收获,缺乏食物,每个人都很担心。李特多次要求罗尚放宽难民的遣返期限,难民们非常感激。他还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设营收容流民。将悬赏捉拿兄弟的布告改为“可送李、任、燕、赵、杨、上官、狄、搜侯六郡之王,赏马百匹”。于是这些最受欢迎的酋长郝也迅速向靠拢。难民* * *推举李特为领袖,在绵竹起义,进军成都。他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借贷,礼贤下士,敬畏军政。蜀中有一首歌谣:“李特可以,但罗尚杀了我和平西将军就更惨了。”泰安二年(303)正月,起义军占领成都少城,罗尚坚守台城。蜀中,为自保而关闭码头的权贵家族纷纷向叛军投降。由于军队中缺少食物,李特把难民分散到诸吾堡去吃。不久,朝廷派出三万水军镇压。当码头老板动摇时,罗尚趁机与他们暗中勾结,联手攻击李英。李特死了,叛军损失惨重。起义军在和的长子党、三子熊的领导下继续战斗。三月,李当死,官军乘胜而入。刘莉一度准备投降,但李雄坚决反对,并打破了官军。起义军转危为安,李留穗把大权交给了李雄。由于蜀中地主决心清田,并挟持大批民众向荆州、宁州迁移,义军的军粮再次出现严重危机。之后青城山(今四川冠县)的大地主、道教教主范长生给了很多钱,起义军又重整旗鼓。九月,刘莉病逝,李雄被普遍认为是大都督、大将军和益州牧。十二月,李雄率军攻成都,罗尚潜逃,于君投降,起义军占领成都。永兴元年(304年)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广西元年(306年)六月,改称皇帝,年号大成。拜范长生为丞相、天地之师,部后不求军征,税入其家。新建立的大成是封建政权,但早期政治比较清晰。它规定年税为:男丁家三迎,女丁一迎五斗,有病人一半;虎雕只有几尺二寸,远轻于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其他政权。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也为中原百姓提供了避乱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