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管的两大基因

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融化了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壁垒,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2.0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各种社会组织和活动边界的“融化”。创新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管理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智慧城管的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微博、Wiki等社交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LivingLab等涉及用户的方法论和实践,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推动智慧城市逐步形成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一个是在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渐孕育的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前者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后者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智慧城市管理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管理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还需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融化了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壁垒,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2.0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各种社会组织和活动边界的“融化”。创新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也带动了产业形态、政府管理形态、城市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如果说创新1.0是以生产为导向、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2.0则是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以服务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创新形态。在“创新2.0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管理创新”主题演讲中,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信息装备中心主任宋刚博士从三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社会脉络出发,就创新形态的变革所带来的产业形态、政府形态、城市形态、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精彩演讲。他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工具的应用,也需要微博、维基等社交工具的应用,更需要LivingLab等用户参与的方法论和实践,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同时,他结合北京市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智慧城管建设,生动诠释了创新2.0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

“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圆桌会议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副院长孟庆国教授主持。北京市城管执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宋刚博士、eecs公司童教授、国脉互联董事长、浙江大学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杨教授、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丁爱民副总经理、中兴卫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曹杰总经理参与了讨论。

孟庆国教授在主持中强调,创新2.0不仅推动了政府2.0、企业2.0等政府管理和产业运营的新形式,也深刻改变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机遇,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领域从创新1.0向创新2.0的转变。他肯定了北京城管基于创新2.0对智慧城管的探索,认为北京智慧城管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案例,指出智慧城管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开放创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推动城市可持续创新。杨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用户在整个生产和服务系统中的地位。智慧城市建设要强化人民满意的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导向。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中,要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抓手,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建设。

童教授认为,北京城管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及其感知数据驱动的错峰服务模式,是智慧城市管理的创新探索。他提出政府服务要通过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挖掘更贴近民众需求,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通过沟通互动、协同创新、公民参与,把从政府自身出发的管理过程,变成从服务对象和公民出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

讨论中,宋刚博士指出,智慧中的“智慧”是技术,“智慧”是人。要注重“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本”,实现“融合智慧”,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市民的参与,确保城市管理依靠人、为了人、为了人。基于物联网和创新2.0的智慧城管建设,北京城管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在总结圆桌讨论时,孟庆国教授强调,普遍不仅指网络和技术的普遍,也指创新和服务的普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智慧城市管理不仅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还需要培育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