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回顾他们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发现他们的发展路径不同,成长过程各有特点。

一是地理优势程度不同,一个靠近港澳,一个在上海周边。

主角有自己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地处华东平原,交通便利,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土地。

这里河网密布,直通大海,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这一地区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最富裕的经济区域。

尤其是最近,长三角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沪宁、沪杭、杭甬沿线交通是密集的城市带,也是产业集聚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轴。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的港口、工业和城市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为轴心的经济发展带。

珠江三角洲位于华南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是地势低,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

自明末清初以来,珠江三角洲开始发展池塘养殖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这里物产丰富,地缘优势明显:地域靠近港澳。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了解世界经济最新发展的跳板,经济发展战略与港澳互补,在港澳经济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最早开放,有各种政策支持,政策法规比较健全,经验丰富;另一个经济基础好,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由于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作为中国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国家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等方面。广东省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还不如苏州,这让当时的上海、江苏等地区非常羡慕。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叶选平也非常感慨地说,广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20世纪80年代,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珠江三角洲实现了历史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三补”和“大进口大出口”的加工贸易起家,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度最高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沃土。从“苏沪熟,天下足”到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从发达的农业高产区到当今中国最先进的工业集中地,每一步的成就都不依赖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自身实力,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支撑,发展迅速。

如今,长三角经济已进入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带,以上海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其优良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益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的“热土”,尤其是跨国资本正在大规模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三、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和中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两个区域。

从总指标来看:(以2005年统计公报数据为例)

从人均指数来看:

珠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和江苏、浙江、广东下属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和最富裕的经济区域。

2005年底,中国人口为654.38+0.30756万,而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2%。人口只有121839250,只占全国的9.32%。然而,就在这个弹丸之地,2005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相对指标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有的指标甚至达到了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以上!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三角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无论是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气候条件还是生活习惯都非常相似。所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很多,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障碍不一样,接下来的发展战略也不一样。

首先,从长三角的城市来看,由于分属上海、江苏、浙江,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存在长期的行政分割:

(1)碎片化导致行业分工不合理。

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长三角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性转变,正在迅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

然而,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长三角面临着碎片化的问题。

由于长三角16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区域间协调难度很大。从三省市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来看,排名靠前的主要行业有三四个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必然导致在按行政区域统计GDP的指挥棒下恶性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合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

(2)从区域现代化目标来看,长三角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趋同,城市间缺乏合理的纵向和横向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和产业结构趋同,甚至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竞相降低门槛。

都市圈欠发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市场分割、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都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城市都属于广东省。所以没有碎片化行政等弊端。但由于地域分隔,珠三角在经济史上并没有向内地辐射。

改革开放20年,一直以进出口加工贸易规模大著称,对市场的辐射和影响主要在国外而不是国内。所以它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作为出口大省的作用。

而且一般认为珠三角没有“领头羊”,也就是“领头羊效应”在珠三角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此外,在城市功能和定位方面,据报道,广东省明确支持“中心城市”定位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深圳,东莞后来也向媒体宣布“将东莞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

从行业来看,深圳有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顺德、珠海、中山、惠州、深圳都从事家电制造,产业趋同非常明显。

珠三角地区缺乏公认的龙头城市。

战国之争的结果就是资源浪费,整体实力无法形成,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自然大打折扣。

针对目前两大经济区存在的问题,也制定了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如何通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获得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并保持其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因此,加强* * *合作构建市场体系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调整的重点之一。

随着市场意识的不断加强,长三角现在正在实现错位发展。

比如,现阶段,拥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上海,与以制造业为主的江浙地区竞争是必然的。但上海的制造业会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上海工业中的产业比重会逐渐缩小,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经济转型。

外资方面,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企业去上海。

现在高科技台商已经聚集在昆山、苏州、无锡等地,形成完整的IT制造社区,而上海则为周边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这些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社区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

这篇文章的原文

此外,作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长三角16城市高度重视市场建设,初步建立了一批与国内市场接轨的金融、科技、商品等要素市场框架,形成了一批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商品市场。

其中,上海已基本建成包括批发、零售、现货、期货在内的多功能、高水平的市场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大市场交易数量和规模最多的城市。

此外,在中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江三角洲目前占了六个,这显著加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引导企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分工和安排生产。

CEPA的签署,标志着珠三角近年来倡导的“大珠三角”经济区规划得到了国家和港澳的强烈响应。所谓“大珠三角”,就是在原来“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加上香港、澳门。

“大珠三角”的中心和龙头是香港,是以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支撑和推动“大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服务中心。

这样,中心城市之争和三个城市的定位问题就解决了。

广东要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要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服务业中心之一,以现代物流和金融为主。

澳门仍然是一个以现有旅游业为基础的服务型城市。

?这样就形成了两个产业群: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的珠江口东部城市群,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石化产业基地(惠州)之一;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已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家电和五金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生产基地和基础工业基地(珠海)之一。

CEPA将加速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将影响珠江西岸尤其是珠海的城市功能。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加速“大珠三角”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向西海岸扩张。依托香港国际服务业和国际中心城市优势,珠海将发展成为粤西制造业中心城市。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进步的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只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才能保持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长三角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亮点。因此,更好地研究和分析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