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意味着什么?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密切关注央行资产负债的健康状况。特别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随后蔓延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危机应对能力的极大关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含义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会计报表体系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基本会计平衡方程式,综合反映中国人民银行在某一时刻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的报表。一般来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国内信贷、国外资产和其他资产;总负债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存款、货币发行和债券发行。其中,境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和其他境外资产;国内信贷包括对政府(基本上是中央政府)、其他接受存款公司和其他金融和非金融公司的债权;存款包括准备金存款和政府存款。西方国家央行资产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是政府债权,美国和日本的政府债权占比最高,分别占86.06%和63.32%;欧洲货币当局的政府债权更重要,占比21.48%。相应的,债务人最主要的主体是货币,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分别占85.44%、73.04%和44.78%。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央行相比,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正好相反,有以下特点:人民银行的政府债权比例最低,货币比例不高。资产占外汇资产比例最高(68.09%),负债占准备金存款比例最高(40.45%)。什么是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分配情况。它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发展金融服务方面的效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也是央行资产负债的健康。衡量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程度的第一标准是报表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其次是相应资产的安全和效率,最后是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审计,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科目设置、结构变化、规模调整和资产负债趋势,有利于探索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取向、能力、措施和趋势,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确认和管理咨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央银行的风险,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安全和稳定。(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