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国际旅游节简介
从2000-2009年开始,旅游节从婴儿期逐渐走向成熟,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跟进”的独特思路。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项目到高层次高品位的主题活动,从单纯的经贸活动到全民共同参与,旅游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蓬勃发展。
随着每一届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这个节日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2005年,三峡国际旅游节被国际节协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事活动,2008年被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节汉合作理事会评为首届“中国节”十佳奖。
十年磨一剑。旅游节作为传统品牌,在弘扬宜昌文化、推广宜昌旅游、打造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建设、促进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大亮点。“旅游节已成为宜昌市的烫金名片、开放窗口和友谊桥梁。”市旅游局局长曲鹏评价道。
提升城市品牌,融入国际舞台。
城市品牌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连“浪漫之城”、杭州“休闲之都”等城市品牌的构思和实施,标志着一批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品牌城市正在涌现和形成。年年在宜昌举办旅游节,是着眼于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宜昌,让宜昌加快走向世界的战略举措。也是一条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品牌之路。
第二届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的主题是“三峡托起宜昌城,世界崛起水电城”。首次提出艺术节的根本目的是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宜昌在国内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让新闻媒体频频聚焦宜昌。旅游节组委会多次在北京、香港、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新社、香港商报、欧洲时报等主流新闻媒体齐聚宜昌采访报道。据统计,第九届旅游节发表文章3500余篇,有力地宣传了“金三峡、银坝、绿色”。“世界水电之都,中国电力心脏”,“三峡托起宜昌成为世界崛起的水电之都”,“三峡工程选址宜昌,高峡平湖风景秀丽”的美誉传遍全球。
2005年,三峡国际旅游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正式融入世界节庆。搭建了宜昌走向世界的平台,启动了宜昌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国际节协(IFEA)的联系与合作。
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访问宜昌,参加旅游节的开幕式。国际节协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史蒂文先生为多个旅游节发来贺电,国际节协亚洲区副主席张文先生也多次到访宜昌。
旅游节已经成为世界了解宜昌的一个窗口。旅游节把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宜昌,把三峡的美景传播到五大洲。来自1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外宾参加了第五届旅游节开幕式,是历届旅游节中外宾人数最多的一届。第七届旅游节有来自50个国家的650名外国嘉宾参加开幕式的欢乐游行,是历届旅游节海外表演者和国家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第六届旅游节经贸洽谈会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
加快产业发展,驱动经济引擎
宜昌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现代工程和民族文化。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市旅游局局长曲鹏认为,旅游节是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整合的载体,是提升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契机,是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动力。
旅游节的举办加快了宜昌建设三峡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步伐。目前,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景区(点)有49个,其中5A级1个,4A级10个,3A级13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推出了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双灵绕坝游、两坝一峡游、清江风情游、三国遗产游、屈原昭君神农游、宜昌城市游等7条宜昌三峡旅游新干线,形成了多种具有生态、观光、度假、商务旅游特色的旅游产品。
旅游节进一步整合了旅游六大要素,提升了产业品质,扩大了产业规模。全市有星级酒店64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0家;旅行社114;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26.7万人。在宜营注册的涉外星级邮轮14艘,豪华旅游车辆400余辆。
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连续三年保持80%的高速增长,分别是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和2倍。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92.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6.3%。接待海外游客数量在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地级旅游城市中继续排名第八。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节不再是简单的节日,而是越来越商业化,与经贸的关系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旅游节庆成为拉动宜昌经济的“马车”。
宜昌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来培育,提出了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和节庆活动的举办。9年来,仅旅游节就直接投资4000万元。旅游节给宜昌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来巨大商机。第九届旅游节投资洽谈会共签约投资项目313个,总投资426亿元,旅游直接收入6543.8+0.8亿元。
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圈内无障碍环境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放眼这个“圈”,宜昌3A级以上景区占44.2%,游客接待量占23.4%,旅游总收入占32.2%,持证导游占全省近一半。
为此,宜昌做出了科学的发展定位:抓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加快把宜昌发展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和三峡旅游龙头。
宜昌利用举办旅游节的契机和平台,积极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与融合,积极推进圈内通达性。第五届旅游节,宜昌与北京联合邀请境外风情展团;长江三峡沿线各地积极参与旅游节相关活动,打出三峡品牌。宜昌、神农架政府和旅游局分别签署了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联谊会成员单位形成了《宜昌共识》,三峡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08年,宜昌、十堰、襄樊、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七市签署了湖北一江两山三国旅游合作协议,实现了区域内旅游企业、产品、市场、节庆的对接,为旅游发展和节庆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9年参加呼和浩特市第21届旅游城市合作会议,并与呼和浩特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三峡和大草原优势互补,水电之都和中奶之都合作共赢。
旅游节成为开展鄂西城市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成为宜昌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的助推器。
在即将到来的第十届旅游节上,鄂西旅游发展合作会议将在宜昌召开。届时,鄂西八个地区将共商旅游发展大计,为宜昌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提供更好的平台,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政策互惠、信息互通、交通互联、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既能更好地整合同类资源,又能更好地展示各地区特色,弥补各地区短板和不足,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
精彩纷呈的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始于2000年,每年9月下旬在美丽的宜昌举办。2005年,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IFEA)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2008年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节庆华人合作理事会评为首届“欢庆中国”十佳奖。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由国家旅游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湖北省旅游局、宜昌市人民政府承办。
旅游节的主题是“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新三峡、新形象、新旅游”、“浪漫游湖北”。会徽是宜昌三峡的旅游标志,吉祥物是中华鲟。活动基调是游客的盛会,市民的节日;总体要求隆重、温馨、安全、完整、独特,有水平、有效益;举办节庆活动的原则是“四个突出”:突出宜昌三峡城市品牌、优化城市环境、突出节庆文化色彩、突出举办节庆活动的市场化模式。旅游节的意义:游客的盛会,市民的节日。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届旅游节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首届旅游节搭建了重庆旅游集散中心与世界旅游组织的桥梁。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的代表Boris Tetikiri出席了电影节。他认为“三峡国际旅游节组织得很好,所有的组织活动近乎完美,三峡国际旅游节是世界一流的,令人难忘的”。第二届旅游节首次将旅游节开幕式与大型演唱会结合起来,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了开幕式和大型演唱会的圆满成功,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港台和大陆的明星。
第三届旅游节首次提出“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新形象,通过旅游节进一步展示城市旅游新形象。2003年,中国主会场庆祝世界旅游日暨第四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在宜昌举行。2003年9月27日是世界上第24个世界旅游日,也是中国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20周年。这个节日是继三峡大坝成功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高峡平湖出现后,规模空前的一次盛会。开幕式在三峡大坝前、新三峡中部、黄牛岩下举行,以高峡平湖为平台,以三峡大坝为背景,环境装置新颖、温馨、大气、动感。本届艺术节将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宜昌,一个发展的宜昌。第五届旅游节首次实行首都与宜昌区域联盟,“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与“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互动,联合邀请境外风情展团参加两地节庆活动。18个风格各异的异国风情表演团体首次在家门口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中外游客和宜昌市民大开眼界。第六届旅游节,国际节协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史蒂文发来贺词,这标志着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首次与国际节庆接轨。与此同时,海外风情展团不断走上宜昌街头,走进宜昌景区,为宜昌带来浓郁的异域风情,欢乐的游行成为每年宜昌市民的期待。第七届旅游节创造了两件事之最:一是海外游客、表演团队、花车数量、演职人员规模均为历届旅游节之最。50个方阵,16辆彩车,3600余人,包括来自55个国家的650名海外演出人员,4个省市的外籍民族和旅游彩车,以及各县市、市直部门和企业参与的三峡演出团体和旅游彩车。第二,焰火晚会的焰火数量和种类都是历届旅游节庆中最多的。焰火晚会共燃放烟花21,000枚,高中烟花数量增至近万枚。第八届旅游节突出了“北京奥运,宜昌游”的奥运主题。开幕式欢乐的游行中,在奥运旗和旅游节旗的指引下,奥运福娃和旅游节吉祥物齐头并进,200人的缤纷扇子舞展现奥运五环和“2008”造型,花鼓舞、腰鼓舞、巴山舞、健美操、武当功夫表演展现宜昌全民健身风采。BOCOG市领导应邀出席开幕式,许多海外风情展团来自奥运会举办城市,展示了宜昌与北京互动、与奥运同行旅游的理念。
提升城市品牌,融入国际舞台。
旅游节已成为宜昌市的一张金名片、一个开放的窗口、一座友谊的桥梁,加快了宜昌城市品牌的提升,促进了宜昌融入国际舞台。旅游节让新闻媒体频频聚焦宜昌。旅游节组委会在北京、香港、武汉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商报、欧洲时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齐聚宜昌采访报道,八大旅游节共发表文章3000余篇。旅游节举办的世界迎坝城市论坛、中国宜昌三峡旅游财富论坛、中国网民旅游节新三峡十景评选、中国网民旅游节宜昌三峡旅游全国网络拼图大赛、事件旅游与目的地建设管理国际论坛、节庆创新与旅游发展论坛等活动极具影响力,推动了“金三峡、银坝、绿色宜昌”、“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心”、“三峡牵手宜昌”等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提升。旅游节为宜昌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艺术节启动了宜昌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和国际艺术节协会(IFEA)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于2000年和2003年两次访问宜昌,参加旅游节的开幕式。国际节协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史蒂文先生向第六届旅游节发来贺电。亚洲国际节庆协会副会长张文先生访问宜昌。旅游节已经成为世界了解宜昌的一个窗口。旅游节把不同肤色的人聚集在宜昌,把三峡的美景传播到五大洲。来自1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外宾参加了第五届旅游节开幕式,以及世界临朐城市发展论坛,是历届旅游节中外宾人数最多的一届。第七届旅游节有来自50个国家的650名外国嘉宾参加开幕式的欢乐游行,是历届旅游节海外表演者和国家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第六届旅游节经贸洽谈会吸引了美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节庆协会代表、40多个国家的政要、重要客商、专家学者、华商和海外风情表演者齐聚宜昌。旅游节让宜昌走向世界,让宜昌走向世界。
刺激经济发展,丰富市民生活
宜昌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提出了创建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和节庆活动举办。八年来,仅旅游节就直接投入3700多万元。旅游节给宜昌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来巨大商机。第八届旅游节投资洽谈会共签约投资项目283个,总投资324亿元,旅游直接收入达654.38+0.64亿元。旅游节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筹集资金,通过冠名、拍卖广告权、指定产品、联合活动等形式,吸引了长江三峡旅游开发公司、三峡环巴旅游集团、葛洲坝集团、均瑶集团、稻花香集团、台江房地产公司、汇点投资公司、宜都东方阳光公司等大集团加盟赞助。旅游节促进了交通运输、商业零售、社会餐饮、娱乐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节是游客的盛会,也是市民的节日。第八届旅游节举办了近百项活动,包括开幕式游行、焰火表演、三峡美食节、三峡石展、书法、美术、摄影展、广场文艺表演等。所有节日活动都向群众开放。旅游节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位,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美化城市环境,推动“三城共创”每一届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是对宜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市民文明素质、城市环境卫生的一次大检阅和提升。从宜昌市连续举办八届旅游节到近年来的“三城共创”,宜昌市先后实施了城市绿地建设和“大树进城”工程、“绿明亮丽”工程、夜景照明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姜妍路延伸工程、城市主干道黑化改造工程、商业步行街工程、城市商业休闲区建设工程、街巷小巷、农贸市场、“七小商店” 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碧水蓝天”宜昌城市建设和环境卫生显著改善,社会文明和市民素质显著提高,旅游节推动了“三城联创”的深入发展,为旅游节增光添彩。
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旅游业发展
旅游节是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整合的载体,是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契机,是推动旅游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动力。
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宜昌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现代工程和民族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加快了宜昌建设三峡国际旅游城市的步伐。目前,全市有对外开放的重要景区(点)49个,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高峡平湖三峡精华游、双灵绕坝游、两坝一峡游、清江风情游、三国遗产游、屈原昭君神农游、宜昌城市游等7条宜昌三峡旅游新干线已在全市推出,形成了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为创建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节进一步整合了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提升了产业品质,扩大了产业规模。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5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0家,三星级酒店29家。旅行社11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1家;有14星级邮轮,400多辆豪华旅游车。注册导游2090人;旅游专业人员有26.7万人。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连续三年保持80%的高速增长,分别是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和2倍。“十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078万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654.38+0.1.4倍,创汇2.22亿美元,增长654.38+0.27倍。接待国内游客3704万人次,增长71%,国内旅游收入26543.8+0.73亿元,增长65%。旅游总收入235.7亿元,增长69%。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在湖北省仅次于武汉,居全省各市州之首。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3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33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4.05万人次,创汇636.5438万美元+0.54万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8.8%,接待境外游客数量在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地级旅游城市中继续排名第八。
拓展旅游市场。
结合旅游节,宜昌继续在央视宣传城市旅游形象;多次组织全国百强旅行社宜昌行;宜昌三峡旅游彩车分华东、华北、西北、华南四路,行程近3万公里,走进15个省(直辖市)的32个城市。去香港、欧美推广,开拓国际客源市场。节日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2006年,超过65,438+00个国家的来源国逐年增加。境外游客以欧美客人为主,港澳台市场增长较快。国内旅游市场,20个省市游客增加,华北、华东市场成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第七届旅游节直接吸引游客近530万人次,中外游客走进宜昌,游览三峡,体验节庆。
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一是形成了大旅游发展格局。全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要求,以旅游节为契机,大办旅游节、大办旅游节,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二是优化旅游市场秩序。围绕节庆活动,旅游、公安、工商、交通、卫生、价格、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依法管理旅游,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推进全市旅游业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提高旅游专业人员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赖艺游客满意率。三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节是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第五届旅游节,宜昌与北京联合邀请境外风情展团;长江三峡沿线各地积极参与旅游节相关活动,打出三峡品牌。宜昌、神农架政府和旅游局分别签署了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协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联谊会成员单位形成了《宜昌共识》,三峡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8年,宜昌、十堰、襄樊、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七市签订了湖北一江两山三国旅游合作协议,推出“湖北123旅游”十条精品线路,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实现了区域内旅游企业、产品、市场、节庆的对接,打造了一个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