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怕光,输液时用黑布盖着?
1,易光化学降解的药物1.1硝普钠。硝普钠是一种速效降压药,其水溶液不稳定。光照下分解加速。临床上用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成0.05%硝普钠溶液,静脉滴注。在太阳下晒10分钟后,分解13.5%,颜色开始变化。同时pH值下降,室内光照下半衰期为4小时。硝普钠受光照射后,产生受激硝普钠。然后分解成水合铁氰化钾和氮氧化物。铁氰化钾水合物进一步分解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和普鲁士蓝。所以注射液要在使用前准备好,避光滴注,12h内用完。1.2吡啶类药物。比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西尼地平、尼莫地平等。包含对光不稳定的结构。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的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检查、溶出度测定都需要暗操作。光稳定性试验表明,西尼地平在光照条件下主要成为Z异构体,从降解产物的量来看。溶液光照4小时的降解程度接近固体光照3天的降解程度,说明溶液状态的西尼地平光敏性增加。尼莫地平注射液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尼莫地平输液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研究表明,光照对其在输液中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输液种类,最后是温度。因此,使用尼莫地平输液时要避光。1.3维生素。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维生素B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分解,失去侧链。乐维水是水溶性维生素的复合注射剂,含有维生素B2、B族其他维生素、易氧化维生素C、叶酸等。大部分是光敏药物。因此在用药注意事项中特别强调,加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时,要注意避光。1.4噻嗪类药物。如盐酸异丙嗪、盐酸氯丙嗪在光、金属离子、氧气的作用下容易氧化变色。临床上在250mL葡萄糖氯化钠输液袋中加入4mL复方氯丙嗪,缓慢静脉滴注,持续40小时左右。发现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上方出现蓝色絮状块状物质。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该物质为云状蓝色物质,没有晶体或颗粒物质。将同批葡萄糖、氯化钠与等量复方氯丙嗪混合,避光24小时。这种液体是清澈的,没有变化。然后将输液袋直接光照约1h,出现蓝色絮状团块样物质。2h后,整个输液袋出现较多絮状蓝色团块样物质,其形状和颜色与临床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变深。最后是红棕色的溶液。因此,静脉滴注的复方氯丙嗪浓度不宜过高,尽快在短时间内用完,静脉滴注时注意避光。一剂不宜用太久,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5喹诺酮类。其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喹啉羧酸类产品最多。但喹啉羧酸类药物大多对光不稳定,容易光解,降低了其抗菌活性。近年来对喹诺酮类药物光诱导反应特性的研究结果认为,光诱导反应是放热反应,在溶液和氧气中更容易发生;光诱导反应不仅可以产生降解产物,也可以产生聚合产物,其反应速度与溶液的pH值和药物本身的结构有关。杨亚丽等人比较了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水溶液在UVA光照下紫外光谱的变化,用HPLC测定光照过程的含量,得到光解动力学参数T1/2。溶液的光稳定性依次为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对热稳定,对光敏感,易分解。在4500Lx室温下10天分解25%左右,颜色逐渐加深。分解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所以出厂前不只是用避光纸包装。滴剂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光。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对光不稳定,对强光极不稳定,遇光分解。在自然光下放置65438±0h,颜色变为淡黄色。建议该药必须避光保存,建议临床使用时该输液随用随滴,避光滴注。除上述药物外,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呋塞米、利血平、盐酸普鲁卡因、黄芩素、维生素A等都是光敏感药物。2易氧化药物的氧化与化学结构有关,酚类、烯醇类、芳香胺类、吡唑啉酮类、噻嗪类等都容易被氧化。2.1酚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吗啡等。在氧、金属离子、光和温度的影响下,容易氧化和变质。一些被氧化形成有色醌。磺胺甲噁嗪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磺胺甲氧嘧啶注射液在输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光照对磺胺甲噁嗪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输液类型和配伍温度。建议临床使用时应避光。2.2芳香胺类药物。对氨基水杨酸钠(PAS-2Na)是一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临床上通常将8~12g溶于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暗处2小时内完成静脉滴注。但在输液过程中,随着输液时间的延长,输液的颜色逐渐加深,以至于不能入药。对氨基水杨酸钠的颜色变化主要是由于其脱羧反应生成棕色的间氨基苯酚,再氧化生成苯醌类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氨基容易被羧基取代,生成3,5,3 ',5'2四羧基二苯醌,明显为红棕色。这个反应在酸性条件下特别容易发生。其中间氨基酚无治疗作用,其用量的增加可进一步加速对氨基水杨酸钠的降解;但是苯醌类化合物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如果溶液的颜色比配制时的颜色深,就不能再滴了。无论是药品说明书还是各种药品说明书中都明确指出,静脉滴注液要新鲜配制,滴注过程要避光,溶液变色就不能使用。2.3含有不饱和碳键的药物。两性霉素B(Am B)是一种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具有易氧化的结构。考察了Am B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MB含量在8℃贮藏24小时下降不到2%,在光照下25℃贮藏24小时和34℃贮藏12小时下降超过10%,在避光条件下贮藏24小时下降不到10%,说明注射了5%葡萄糖的两性霉素B。临床使用时,Am B滴注液必须临时配制,避光滴注。抗肿瘤药物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一些抗肿瘤药物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在滴加过程中由于水的存在会发生开环、重排、水解、聚合、氧化、异构化等复杂反应。光照可以催化上述反应的过程,所以要熟悉和掌握这类药物的特性,使用时注意避光。顺铂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顺铂注射液的光稳定性研究表明,其光稳定性很差。在光照下,顺铂注射液会发生光水合反应和光氧化还原反应,变色为黄色直至铂沉淀,半衰期为3~6天。见光后会吸收部分光能,引发光化学反应,这是很多铂族金属配合物的特性。因此,避光是保证顺铂注射液稳定性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光,包括紫外线、日光和室内照明。类似的药物如卡铂和奥沙利铂在使用时也应避光。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尼莫司汀、西替帕、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长春新碱、高三尖杉酯碱、羟基喜树碱、紫杉醇和达卡巴嗪对光和热敏感,但对阳光、高温和高湿度不稳定。上述化疗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溶解稀释后,水溶液不稳定,光照加速反应。阿霉素与四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光照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10min后阿霉素含量下降约10%,溶液颜色逐渐变淡。因此,上述化疗药物在临床滴注时应避光。长春瑞滨、依托泊苷、拓扑替康、多西他赛、利妥昔单抗、昂丹司琼、亚砷酸等药物在光照或高温条件下对药物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在滴注过程中应尽量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