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诗

1.渭南诗

关于渭南诗1。帮我想一个词可以形容和概括渭南。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临黄河,西接xi安,南接秦岭,北接延安,渭河穿境而过,是八百里秦川最宽的地区。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之通衢,八省之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陕西乃至西北的咽喉要道,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路段。现已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历史悠久。从周秦到汉唐,十二朝都在此。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了许多名城和古镇。经过几代人的变化,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置了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市县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现在的渭南区设立渭南区、大理区,后大理区并入渭南区,1970、1994改为渭南区。2月7日,渭南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这标志着渭南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渭南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2.有哪些赞美“陕西”的诗词

1.长安街更是窄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唐代:鲁的《长安古意》

说明:长安街与各种小街小巷相连。水牛和白马,香车在街上来来往往。

2.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长安青一门。——唐代:李白《寄裴十八图于南嵩山》

解说:我们在哪里分手的?我们已经把它送到了首都的青祁门。

3.长安古道马延,高柳乱。——宋: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延》

解说:骑着瘦马慢慢走在古老的长安路上,高大的柳树秋蝉发出嘶嘶声。

4.但是当她转过脸向下看向地球,试图看到首都时,只有雾和灰尘。——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说明:回望人间,长安已经消失,只剩下尘埃和迷雾。

5.遥望西北长安,群山无数。——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筑口墙》

解说:我仰望西北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6.一轮月亮挂在首都上空,一万个洗涤槌在敲打。——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解说:长安有月光,千家万户都在砸衣服。

7.一朵云在天堂之光和我之间升起,把他的城市从我忧郁的心里隐藏起来。——唐代:论李白《南京登凤凰台》。

说明:权力上总有叛徒,就像乌云遮住太阳,长安却看不到他心中的压抑。

8.长安有穷人,富不可取。——唐代:罗隐《雪》

说明:长安城里有穷人,所以我说雪多不可取。

9.长相思,在长安。——唐代:李白《长相思一首》

解说:长相思,长相思,我们在长安。

10.天上香阵透长安,满城金花。——唐朝:黄巢《最后的菊花》

解说:盛开的菊花耀眼夺目,香气弥漫长安。整个城市沐浴在芬芳的菊花中,到处都是铠甲般的金色菊花。

那首诗里有江洋这个词。

以下古诗中有“江洋”二字,相关诗句已加粗加下划线:

1,《朱季公寄诗有一套用韵真率》(宋楼键)

伊羊之名,源于率真。香山还是繁华之地,卧云不羡坐岩廊。

七人列官乡,年德为高士所隐。丙午遥望贾,谈风思之。

游玄昂,一位长者,写诗追悼侍郎白。文赋退休后恢复了健康,他穿了12件衣服。

老家老鹅了,月评一直晋级至今。舅舅和官员接待了汪洋、梅守岁和魏。

我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突然惊喜地骑着篮子回到了银黄。一直是雅悦的瑰宝,菜、汤、草烹饪丰富。

四皓中间有个夏黄,有个仁义口号。卧病在床多年,和同学隔得像一条河梁。

你尝远官而超元香,然后去丰川甘棠歇息。下雨了,天黑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安朝石坊?

突然诞生了几首新诗,聚在一片正色和冷峻中。诗境空前,徐渭不必忙。

静揣的回归期应该还没结束,还没没落就老了,苍白了。莫念干和儿子一件衣服,怎么了?

2、《木渎八景五江滩渔集》(徐明咏)

姜摊摊手,回到渔船上,几棵树垂着光。笑看锦鳞,卖酒喝酒,醉敲蓑衣。

3.读史(宋末元初卢文贵)

魏延和杨毅都很帅。各怀嫉妒,但谁是对的?

孔明珍惜自己的才能,从来没有忽视过。渭南回头,老师在千里之外。

朝臣左右,魏为杨所害。杨不准死,所以蒋渭北以后就要用了。

蜀实际上死了,放弃了邓艾。艾父仰慕他的功绩,受了钟会。

四人* * *齐刷刷,全都露出羡慕之色。唉,祖国是一个警告。

4.创作渭南故事传承渭南历史弘扬渭南精神

渭南市简介

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临黄河,西接xi安,南接秦岭,北接延安,渭河穿境而过,是八百里秦川最宽的地区。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之通衢,八省之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陕西乃至西北的咽喉要道,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路段。全市辖1区(临渭区)和8县(滑县、潼关、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大理、富平),辖2市(韩城市、华阴市),总面积13134平方公里。现已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历史悠久。从周秦到汉唐,十二朝都在此。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了许多名城和古镇。经过几代人的变化,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置了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市县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现在的渭南区设立渭南区、大理区,后大理区并入渭南区,1970、1994改为渭南区。2月7日,渭南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这标志着渭南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渭南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渭南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从大理猿人到沙源、龙山文化遗址;从春秋时期的古长城遗址,到隋唐时期的帝王陵墓;从秦汉时期的皇家宫殿到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共有1200多处文物,仅国家、省、市重点保护的文物就有619处。伟大的历史造就伟大的人才。渭南上下人杰地灵,历史上有数百位名人做出过重要贡献。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有隋文帝,结束南北朝长期战乱,统一中国的隋文帝;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建天下,重修唐室”的唐代著名中兴名将郭子仪;寇准,宋代著名人物;有近代爱国名将杨虎城和著名水利专家李毅的地址;有一位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河,使渭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著名的华山风景区闻名中外,居五岳之首。目前,出入道路畅通,架空索道已建成,初步成为集疗养、度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琉球古建筑、金英彩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游客可以祭奠司马迁墓,欣赏元代“王宇庙”,观赏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元明古建筑群和被誉为“东方民居村落活化石”的党家村。渭北帝王的宏伟陵墓,尤其是唐睿宗的桥陵和唐玄宗的泰陵,让游客感叹盛唐时期修复的石刻,引起怀旧之情,激起振兴中华的豪情。

多样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渭南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有20多种。煤、钼、金和石头是主要的矿物。全市煤炭地质储量225.84亿吨,探明储量50.33亿吨,年产量11万吨。钼矿探明储量10690万吨,居全国第二。金堆城钼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陕西第一,全国第三。地热水和医疗饮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理矿泉水有5.6万吨日出水,被誉为“中国之最,世界罕见”。

渭南以农业闻名,土地辽阔,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适中。耕地占总面积的96%,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业的区域化、商品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故有“陕西粮仓”之称。目前,全市已形成全国知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等10商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