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3:矿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建议

发达国家通过海外投资(主要是矿业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占有或控制优质资源,从而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提高收益水平,并迅速打造大型国际矿业航母,获得矿业垄断优势,掌握定价话语权。虽然中国是世界资源的消费中心,但中国的冶炼企业并没有从中受益多少。目前产业链的结构和利润的空间分布是反向的,大部分利润主要集中在开采环节。这样的利润分配和中国对海外资源的渴望,使得中国企业越来越渴望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成效显著。然而,我国海外矿业并购的主要参与者以非矿业企业为主,不仅缺乏相关业务背景,而且并购中的软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使得海外矿业并购的风险日益凸显。因此,加强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矿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状况

2012年全球经济低迷,矿业并购数量和金额大幅下降;全球共有941起矿业并购,总金额为104亿澳元,较2011分别下降9%和36%。金融危机导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矿业资本市场面临融资困难,初级勘探公司和非常规能源企业市值大幅缩水,部分矿业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加强游说和招商引资,使得中国海外并购逆势而上。2012年,中国M&A交易占全球矿业M&A交易的21%。国际矿业不景气成为中国矿业和非矿业企业加快海外投资的重要契机。但机遇与风险并存,矿业海外并购风险接踵而至,主要体现在东道国政治风险、社会环境风险等宏观风险,以及中国企业经营背景风险、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等微观风险。

1.东道国的政治风险

中国对全球资源行业的大规模投资引起了外界的各种异常猜测和不必要的担忧,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政治警觉,从而调整了外资投资政策,加大了政府对来自中国投资的审查力度。比如2012年,蒙古国政府叫停了中国南戈壁资源有限公司合法许可的勘探开采活动,引发了“南戈壁案”;虽然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在加拿大已经获得通过,但这一案件促使加拿大政府调整了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加拿大资源公司的政策,使得今后很难复制类似的并购。

2.东道国的社会和环境风险

从投资地区来看,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目标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差,使得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屡屡受到社会环境风险的冲击。例如,在中国紫金矿业控制的一个金矿,俄罗斯工人和当地居民发生了大规模的斗殴事件,造成数人受伤。当地居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将中国工人驱逐出境。此外,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环保和社区问题与文化传统和民族感情交织在一起,远远超出了法律范畴,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土著文化保护等问题,一般来说,中方人员一时难以融入当地习俗,在生产经营中容易被当地有关部门排斥和刁难。同时也涉及到当地的劳工政策和工会的影响。

3.业务背景风险

按投资额来看,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主体有:跨行业企业、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可见,包括制造业、贸易、工程、房地产在内的非矿企业对海外投资的热情更高。中国矿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非矿山企业在境外矿业领域的跨行业投资为46.85亿美元,占我国境外矿业投资总额的69%。非矿企业到海外投资开矿,既是好事,也是高风险的事情。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背景和行业经验,少数项目投资质量不高,个别项目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经营。

4.企业项目成本控制风险

十多年来,全球矿企并购浪潮不断,优质资源一直掌握在国际矿业巨头手中。目前我国企业获得的项目质量通常较差,部分项目因基础设施条件差或当地劳动力工资畸高而被迫追加项目投资,导致部分企业海外投资预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困难。

二、风险发展趋势

软环境是指影响矿业并购的制度、法律、政策、文化乃至思维观念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带来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隐忧,资源保护主义困扰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映射到海外矿业并购上,使得软环境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1.资源保护主义的兴起

其主要表现是东道国政治风险加剧,中国企业投资并购所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限制因素增多。许多东道国逐渐加强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希望引进外资缓解本国发展尴尬,但也担心其他国家会占用本国资源,给予本国国有公司更多发展特权;它不仅通过实施国际M&A政策挽救了国内矿业经济的衰落,还限制了外资对国内资源公司的控股,从而大大提高了M&A的准入门槛..这样,东道国资源政策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矿业权变更的不确定性,使得资源保护主义成为海外矿业并购的新问题。如果资源保护主义继续畸形发展,势必导致海外矿业并购出现更多变数。

2.环保和社会许可越来越苛刻。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中国企业可能会对海外投资所涉及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许可感到陌生。目前,一些东道国和投资地的环保和社会许可条件日益苛刻,甚至可能影响海外矿业并购的正常开展。例如,由于未能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环境保护成本、社区义务以及矿区居民的搬迁成本,个别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矿山时出现了投资失败的情况。

3.国外缺乏熟练工人

安永的报告显示,未来五年,澳大利亚的资源行业需要增加654.38+0.7万的熟练员工,否则将导致工业产出下降。40%的加拿大采矿工人将在2014年达到退休年龄,这些人平均拥有21年的采矿经验。他们的退休将使2017年技术人才缺口达到6 ~ 9万,很多矿企可能会出现“人才荒”的被动局面。此外,一些东道国强大的工会所持有的倾向性劳工保护政策,增加了海外矿业并购的成本,增加了项目推进的难度,人才问题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短板。

4.项目缺乏资金链的持续支持。

目前境外资产和矿权抵押困难,主要通过“内保外贷”获得贷款投资境外矿业项目,增加了境内主体的融资负担。总体而言,国内大多数地勘单位在海外矿业并购过程中偏向控股和自收自支的运作模式,注册或购买探矿权,利用自有资金、企业资金、国家资金或补贴开展勘查,整合投资者、经营者和承包商,使得我国企业资金链紧张,支撑力不强,应对东道国资源政策变化的能力较差,海外矿业并购资源资产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此外,民营企业参与海外矿业并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难以获得贷款和融资支持,表现出单干的尴尬。

三、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在专项资金、领事保护等方面积极支持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根据海外矿业M&A风险现状和软环境风险变化趋势,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

1.完善海外矿业M&A投资的融资机制。

一是完善投资风险防控体系。要建立健全促进海外矿业M&A投资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海外矿业M&A活动的融资管理体系,针对海外矿业M&A风险现状和软环境风险变化趋势,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建立矿产勘探融资市场。我们可以在中国现有的资本市场创业领域开展海外矿业M&A勘探和融资活动,明确勘探企业的上市标准,培育新的矿产勘探主体。第三,积极开放国内外矿业权平台。以天津国际矿业金融改革示范基地为载体,积极鼓励境外并购的矿业权在该平台交易,达到境内外矿业权整合的目的。第四,大力推进融资改革。尽快制定与国际通行资源储量标准接轨的相关标准,以股权融资、基金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方式推进矿山企业融资改革。

2.政府磋商和对话抵制资源保护主义

首先是签署海外矿业投资互惠协议。做好与相关资源丰富国家的政府间磋商对话,建立资源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对资源丰富国家和投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推动建立平衡* * *共赢的国际资源版图。二是建立海外矿业并购预警机制。在与海外矿业投资有关的国家的大使馆建立和加强资源顾问的力量。积极建立海外联络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地有关矿业并购软环境的信息。国土资源部适时制定并每年修订《世界重要国家矿产资源勘查与投资指南》,对资源丰富国家的最新资源政策特别是软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预警。

3.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海外矿业并购

一是制定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条例。转变政府职能,简化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程序,结合矿业特点制定民营企业境外矿业并购备案管理细则。二是提供政策信息发布和* * *共享机制。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采取通过天津矿业权交易所向企业发放、享受国家支持的“走出去”预调查等相关政策措施。第三,海外矿业收购的民营企业在融资上有所倾斜。国内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应支持民营企业进军价值链高端的海外矿业M&A项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为民营企业从事海外矿业M&A和其他矿业投资活动提供优惠待遇。

(写作: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