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集中裁员。原因是什么?

未来几个月还会有各种裁员或紧缩的消息。今年对所有行业都是挑战,不仅仅是互联网。

我之前写过关于互联网巨头裁员的文章,其中有一篇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简单提到了裁员的动机:1。扩张-收缩是一种常见的模式,每年就业市场都有所谓的“大年小年”。比如2020年,因为一开始疫情的影响,公司趋于保守,准备过冬,所以当年的招聘名额下降了很多,大家都不招人了。2021上半年,公司都在快速扩张,所以那个时候,公司都在招人。甚至在2020年底2021年初,本该是传统的招聘淡季,但招聘从未停止。招聘网站的CEO朋友告诉我,当时的数据特别好。然而,扩张的背后,必然有低效。很多业务可能根本就不做,有些尝试了也不一定能做,但是一定要开始控制,开始收紧。

这样的膨胀收缩是客观规律。如果哪个企业能准确预测每一个变化,那就不是公司,而是神。所以这一定是一个尝试扩张,然后收回,再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边缘业务和发展不清晰的业务自然被“优化”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部门试图在正在裁员或收紧招聘的公司里招人。有些公司一开始就不应该有这么多人。人太多,人力效率降低,业务进度不够。人口多,效率低,在某个阶段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发展的代价。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公司的信心就趋于保守,以为到了必须过冬的时候,就开始裁员,降低成本,保证公司没有风险。2.公司的从众行为。公司的紧缩有时会出现“羊群行为”的现象。就像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发展,都不缺钱,但是看到其他公司都在紧缩,就会先采取保守策略。其实不只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当一个行业发展很快,也就是所谓的“风口”时,各路资本都会唯恐不及地抢着投钱,但当大家都在说“寒冬要来了”的时候,即使有钱,也会小心翼翼。从众也是客观规律。甚至有时候是理性的选择,因为可以降低风险(当然也降低了可能的收益)。所以,当几家公司裁员的时候,更多公司的HRD会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也要控制成本?3.主动裁员。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裁员也是一种舆论风险,资本市场可能会担心公司。如果正好其他公司在裁员,也可以借机裁员一波,可以避免前期成为出头鸟。毕竟每个垂直行业的头部公司也就那么几个,大家都希望能给资本市场更多的信心。地主没有余粮,有些公司真的很缺钱。毕竟很多公司成本高,现在要重新适应市场的节奏。一方面开源也一样,他们也会想到削减成本,所以自然会裁员。

这两年,各行业企业被海浪“折腾”,餐饮企业哀鸿遍野;快速消费品,需求下降;家电企业纷纷早早裁员;地产和泛建筑都在求生存;教育、金融、制造业都有自己的难处。反反复复是现在所有行业的特点。如果你在考虑要不要转行做互联网,考虑一下:不管现在互联网快还是慢,有哪些行业的发展速度比互联网快?在一个和互联网差不多大的行业(互联网是解决就业最大的白领行业),哪个整体工资比互联网高?如果有一个行业和职业方向的薪资待遇比互联网更好,发展空间更大,你有足够的资源和渠道进入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互联网的职业方向,比如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等。,依然是所有选择中相对最好的选择。

如果考虑转型互联网,总体建议:不要只看传统互联网,多关注互联网+中的机会,不要只盯着大厂。现在各行各业要想摆脱困局,必须依靠与互联网结合的力量。比如汽车和互联网的结合就是智能汽车;饮料和各种消费产品与互联网结合,是一种新的消费;零售和互联网结合就是新零售等等。相比其他行业,互联网行业在未来5-10年仍有发展空间。我们今天不应该谈论所谓的“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渗透到所有行业。也许“互联网”这个词也是片面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一定是各行业的大势所趋。

所以,如果真的谈互联网的红利空间,就要考虑各种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产生的各种新机遇。所以如果你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工作,那就试着打开思路,横向发展,丰富自己的能力储备,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细分行业或者岗位上。行业在变,你也在变,不断提升自己。如果你不在互联网的大圈子里,或者更准确的说,你没有从事过各行业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工作,我建议你尽可能向这些方向靠拢。另外,希望年轻人不要受所谓寒冬的影响,不要把职业发展当成投机。作为劳动者,你也必须摆正自己的预期和立场,抛开投机的侥幸预期,站稳基本立场——作为劳动者,你需要一份劳动强度适当、报酬相对合理、相对不易失业和被产业升级淘汰的工作。做出职业选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进入不同的行业后,每天都要继续面对上百个选择。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想清楚自己的定位。这个行业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