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众了解中国人,但是他们了解什么呢?

提到大众这个品牌,可能很多人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屑,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在中国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领先地位,经典车型数不胜数。2019年,大众在中国市场销量突破400万辆,同比增长0.6%。无论是SAIC大众还是一汽大众,只要把它拉出来,就足以干掉任何一个国产汽车品牌。

大众为什么会有今天这个成绩?有人说是先入为主,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口碑。有人说,模式很多,每一级都有标杆;有人说它与时俱进,每一次更新都能带来很多新技术;也有人说,大众最了解中国消费者,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

我国自65438年至0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到了80年代,汽车消费需求开始凸显。当时国内汽车制造业几乎冷清,但汽车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国家特别下决心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多方寻求合作,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面对这个尚未开发的市场和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没有多少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多数外国车企都不看好中国的市场前景,大众是唯一一家愿意投资现金和技术转让的车企。

经过6年的谈判和准备,以及各种磨合和学习,第一家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终于落户1985,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由此诞生。此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如雨后春笋,各大合资车企纷纷成立,彻底改变了国内的交通状况和人们的出行方式。

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企业,大众的先入为主的优势占据了很大的主动权。当时大部分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都源于大众。大众以漂亮的外观、可靠的质量、优异的性能给国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深入人心,早早占领了国内大部分汽车市场,从而形成了垄断局面。

率先垂范的群众并没有在国内30多年的发展中固步自封。为了迎合国内发展的趋势,做了很多改变。所谓大众最了解国内消费者,也正是在这些变化中,一次次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设计适中,美观。

在设计上,大众的车型总是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除了CC,他们也可以有一些惊艳的感觉。古往今来,大众汽车几乎都是用横线和竖线勾勒出来的,以至于即使是熟悉大众的朋友也不能保证分辨出每个车型的具体名称。

有人说大众只有一个车型,就是高尔夫,加长了就叫帕萨特,改称迈腾,扁平化了就叫甲壳虫,圆润了就叫途观,加大了就叫途锐,加了屁股就叫速腾,缩短了就叫Polo。

让我们猜猜汽车

虽然家族式的设计一直是人偶,但恰恰是这种策略,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设计资金,也规避了很多风险。以前汽车消费者喜欢华而不实的设计,市面上华而不实的车型并不多。温和的大众拥有广泛的受众,上一年的大叔和下一年的少年都能把大众的车型抱在怀里,没有明显的违和感。所以这种设计看似保守,缺乏原创性,但却是最安全有效的策略。

车型很多,不怕没得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模特就像手中的棋子。如果型号多,她可以从容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大众在中国有两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SAIC大众。这两家车企的车型几乎一样,牢牢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每一款车型都堪称标杆。

紧凑型车市场,7-1.8万元区间,朗逸、宝来、速腾、高尔夫、桑塔纳依然是霸主。中型车中迈腾和帕萨特当家,SUV市场途观一骑绝尘。近年来,这些新兴车型如谭跃、途悦等相继推出,当然也有甲壳虫、大众CC等非热门车型。

大众真的不缺钱。在大型车这样的市场,它曾经造过一辆辉腾,最高卖一百万。虽然结局有点惨淡,但也能看出大众的野心。

此外,大众甚至还为中国市场自主开发了许多独特的车型,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定制,如朗逸家族、新捷达、新宝来、辉昂、途安、蔚领、途安、凌渡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些车型甚至已经成为大众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支柱。

型号那么多,消费者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这种车海战术虽然面临一定的内耗,但抢占市场份额无疑是一场单打独斗。所谓多生孩子容易打架,最终把别人打倒的不是人群。

动力强劲,涡轮和双离合一起。

国内消费者对动力的需求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发展趋势。涡轮增压这种原本用在赛车上的技术,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大众是第一个实现涡轮量产和普及的车企。2006年靠2.0T?EA888系列发动机已经扬名立万。

从自然吸气过渡到涡轮增压,虽然前期面临涡轮增压器损坏、机油燃烧、涡轮迟滞影响驾驶体验等诸多质疑,但带来的动力感受远超同排量的自吸车。此后,其他车企也开始效仿。EA888推出后,1.4的较小排量?TSI发动机也到了,引领未来小排量涡轮增压设计潮流。

此外,大众在变速箱的研究上也有所突破。2003年,大众推出了DSG powershift,这是第一家将powershift应用于量产汽车的汽车公司。双离合变速箱换挡速度快,传动效率高。后来在涡轮的配合和动力系统的不断优化下,可以带来非常流畅直接的驾驶体验。

虽然大众推行的“TSI+DSG”黄金力量组合策略在早期饱受诟病和质疑,但其他很多小白鼠都很惨。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几乎所有车型都采用这种搭配。改进后趋于完美,动力、驾驶、可靠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平衡。这种组合也成为了当下大众的利器。

想要空间,简单,轴距长一点不是吗?

几乎所有的国内消费者买车都是为了满足家用需求。一辆车往往承载着一家人的出行需求。上世纪家庭成员多,所以宽敞的空间成为消费者的追求。我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这种需求?那就是加长轴距和尺寸,这样空间就出来了。

大众并不是加长的鼻祖。早些年奔驰和红旗一直都有很多加长的经验,但是大众和奥迪在中国真正把加长发扬光大了。代号C5的奥迪A6于1997海外上市,两年后国产奥迪A6在长春工厂下线。国产奥迪A6的轴距比原来的海外车型增加了90mm,为以后成为“官车”和商用车奠定了基础。

奥迪A6的试水成功也给了上海大众一个很好的榜样。千禧年,上海大众推出了中国特供的长轴车型帕萨特B5。与海外版帕萨特相比,帕萨特B5的轴距增加了100mm,它的到来可以说填补了价格更低的长轴车型的市场空白。

奥迪A6和帕萨特B5的推出,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后排空间的重要性,为德系车企在中国“玩一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让其他车企开始互相模仿。这种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改变,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演变到不加长卖起来已经很尴尬的地步,SUV也是这么做的。

正是因为这些策略,很多人才会说大众是最懂国内消费者的车企。口碑转化为销量,销量造就了口碑的良性循环,也让大众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稳步发展。

不过大众虽然口碑不错,但也经历过烧机油、断轴、减配、排气门、碰撞试验等问题。德国的品质和工匠精神有时会偏离造车的初衷,长期的市场霸主地位必然会陷入傲慢的困境。如何平衡市场声誉和经济效益,如何在杀鸡取卵和细水长流之间做出选择,成为大众应该静下心来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的情怀党,很多人的购车首选也会是大众车型。正因为如此,大众不应该辜负消费者的期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众应该回归不忘初心,用真正优秀的产品做曾经最懂国内消费者的车企。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