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管理体系
规范评级业务流程
大公根据监管要求完善了信用评级程序,包括评级准备、初始评级阶段、评级、结果反馈和重新评估、结果发布、文件归档和跟踪评级。
大公根据不同的监管要求,建立了跨系统、跨部门的评级信息实时备案制度,通过纸质、电子、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备案近百份评级文件,确保评级过程的可控运行。
从内部管理系统建立防火墙
大公在原有信用评级风险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严密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始终保持了信用评级的独立、客观、公正。
组织架构上职责明确,评级与市场完全隔离,制度上防范内幕交易。
债务和非债务信用评级、管理咨询和企业风险管理都是分开的。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合规和质量管理体系。审计与合规部设置了专职合规与质量管理人员,并授予评估权,对公司日常经营、评级、评估、研究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监督检查。
加强审计合规部门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单位设立审计合规岗位或专员,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审计合规检查,建立公司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通过流程和制度建设,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有效的、可验证的审计合规检查制度和合规奖惩制度。
质量与合规评价员参加评审会议进行风险监控,有权提出、警告和宣布评审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加强违约率的统计检查,博士后研究中心专项研究组和数据中心将联合对各类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统计分析,监控和指导信用评级和评审质量。
从制度建设上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大公的风险内控目标是将合规管理作为每个员工的守则,并纳入岗位职责和管理考核,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经营中的风险。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评级体系,让评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比如管理者,从董事长到各级领导,不允许干预评级,不允许分析师对被评企业进行预评级。
规范评级和市场相关人员行为,加强市场责任和社会责任教育。比如要求所有法官宣誓就职,公开承诺勤勉尽责,忠实服务投资者。
规范评级项目人员的专业标准配置,确保评级项目团队配置结构合理、匹配标准合规,产出高质量的信用信息。
强化评价的内外监督机制。除了评审会内监督,大公还加强了会外监督,形成了两个申诉渠道:一是向信用评审委员会或专业评审委员会申诉;二是通过大公上诉委员会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