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红线”之后,房企普遍降级的“表外负债”风险依然存在。

“三条红线”新规的威力正在房企显现,至少从2020年房企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

据克而瑞统计,从已披露业绩快报的67家重点上市房企财务状况来看,短期有息负债五年来首次同比下降,超过六成房企净负债率下降。通过调整优化,2020年底,15房企成功降绿档。

这种集体调档的情况并没有减少投资者的担忧。市场普遍认为,房企财报操作空间较大。通过表外融资和非并表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隐藏房企的真实负债情况,这就是风险点。

一位港股长线投资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很多事情不是划个红线就能调整的。他们是桥下之水,现在资金链紧张也是必然现象。现实决定现状。”

主动降档以获得稳定性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房企平均负债水平有所改善。

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从2020年年报来看,房地产企业通过提高销售回款和推动主体上市增加现金流入,从而优化行业平均短期现金负债率10个基点至1.47,增强短期流动性,优化债务结构。房企净负债率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至66.04%。

“三条红线”对房企的约束力还是蛮大的。从房企的态度来看,房企降档的决心确实很大。以龙头房企万科为例。万科董秘朱旭在2020年度业绩推进会上表示,万科有信心在年内重返绿档,并继续留在绿档。

万科终于成功换挡。万科2021一季报显示,万科净负债率为15.5%,不含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69.5%,货币资金为1966亿元,远高于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的总和723.7亿元。

万科之前只是踩了一条红线,财务管理一直很稳健。所以成功过渡到绿档也是投资人期待的事件。

但事实上,换挡从来都不容易。

某龙头房企总部财务部成员李婷在分析其房企情况时表示,目前房企“减债”的招数无非是开源节流。“我们在分拆上市获取资金,也在出售优质资产。同时也希望薄利多销;奖金和小规模裁员还是有限制的。现在土地很少,想做一些旧的改变,但是会慢慢推。”

但即便如此,最终的结果也并不显著。李婷所说的这些招数,很多踩“红线”的房企都在用,但最后变红为黄的并不常见。

比如R&F地产,从去年开始就在积极实践出售资产、暂停拿地、减员“求生”,但时至今日,R&F地产依然是三条红线的房企。

中国恒大也是。去年以来,中国恒大通过拆分恒大地产、恒大汽车上市等方式减少债务,管理层也多次抛出减债目标,但截至2020年底,恒大债务规模依然庞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恒大净负债率为1.53%,剔除预付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4%,现金短期负债率为0.54,仍处于“红档”。

当心表外负债

房企负债规模有多大?

265438+20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实际上财务报表并不能全面反映全貌,房地产企业很容易通过非控股权益来调整财务报表,因此即使房地产企业决心已定,投资者仍然不能乐观。

“这一直是一个风险点,但它是隐藏的。”上述港股投资者表示。

华泰固收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房地产企业表外融资成为企业重要融资方式之一,主要是由于成本降低、规模扩大等因素,通过项目公司合作开发的现象日益增多,为表外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房企由于表内融资渠道不畅,被迫选择表外融资。

华泰还强调,表外融资有助于房地产企业美化业绩,隐藏负债。

“如果企业通过非合并公司实现表外融资,意味着财务报表中只剩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科目,表外公司的杠杆率不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如果该分支机构的杠杆率高于公司整体的杠杆率,则通过报表达到降低公司账面负债率的效果,使公司的表观杠杆率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实际债务负担。”华泰封秤。

投资者引以为戒的一个例子是禹洲地产。2020年上半年,公司已经实现营收654.38+040.07亿元,但全年营收缩水至654.38+004.12亿元。下半年没有营收,反而少了近40亿。归属于净利润由2020年上半年的1019亿元下降至117亿元。

宇宙集团的公开解释是,部分利润较好的合资企业未能合并确认收入,导致利润下降,部分印证了投资者的质疑。

正是因为这个操作空间的存在,房企才应该更有行动力,驱动自己真正实现健康的财务运行,而不是通过财务调整技巧来换挡。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创始人黄立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更合适的做法是适当降低杠杆率,放缓开发速度,降低风险。“事实上,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有市场压力,有股价压力,还有很多股票要处理。许多投资者都试图避开这个高风险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