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小学数学问题的有效情境。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许多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概括为: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不如行,乐不如好。可见,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参与意识。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概括,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害怕,导致参与感不强。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声与情、动静结合、感染力强等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生动的动画中感受求知的乐趣,激起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积极参与学习。

当一个人对一个物体感兴趣时,他就愿意去接触它,并努力去认识它,了解它。正如孔子所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6的加减法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工具做了一个动画:有一个清澈的湖,里面有很多美丽的荷花和荷叶。其中有六只可爱的小青蛙在一片荷叶上呱呱叫,突然有三只青蛙跳进了水里。学生们被漂亮的界面、逼真的青蛙叫声和青蛙跳水流畅的动作效果所吸引。学生仿佛在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兴致很高,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角色,掌握了知识。再比如在数学练习课上把习题设计成游戏课件。如果你做对了一个练习,皮卡丘小动物奖励一个苹果放在篮子里,说“你真棒”;如果你在一次练习中做错了,篮子里没有苹果,皮卡丘会说:“没关系,你可以再做一次。”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诱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实验表明,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可以用手看、听、操作,由纸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因此,通过眼睛、耳朵、手和其他感官的刺激获得的信息量要比单纯听老师讲课获得的信息量大得多。因此,在教学数学中的一些抽象问题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相向而行”、“相向而行”、“同时出发”、“先走后回”等一些抽象概念,就是遇到或赶上问题的特点。如何正确理解它们,关系到问题能否顺利解决。通过多媒体场景演示两辆车的行驶情况,问题就解决了。当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可以借用脑海中回放媒体播放的画面,将复杂的问题脉络化,再简化为清晰的线段,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充分清晰的展现。

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正确的结果,还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有让学生知道它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才能打下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的演示,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教长方体体积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他们可以通过记住这个公式来求解长方体体积,然后继续巩固练习,记忆下来。这种教学是填鸭式和填鸭式的,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时候通过信息技术,结合数学工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电脑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断变化,使长方体的体积随之变化,形象地展示了长方体的体积在长、宽、高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并与长、宽、高密切相关。此时,学生们渴望知道自己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计算机出现一个边长为1 cm的立方体,同时他们利用数学工具(事先准备了300个边长为1 cm的立方体)按要求分组运算:①将5个这样的小立方体排成一排;(2)摆出四个排成一排的长方体,形成一层;(3)然后用这三层组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几个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长方体是五个1cm (5cm)长,四个1cm (4cm)宽,三个1cm (3cm)高,体积是60个1cm (60cm)。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你就能准确得出一个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自然获得深刻的概念性知识,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由于年龄特点和生活实践的原因,小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理解一些数学概念。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垫,逐步降低思维难度,可以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整个过程,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搭建一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比如在教“时、分、秒”的时候,事先做了一个大钟,上面的大小方块清晰地显示出来。点击运行,时针、分针、秒针同时运动。点击暂停,让学生读出时钟上的时间,或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旋转,让学生明白秒针走一次,分针走一次,时针走一次。

比如在“认识圆”的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绑一个小球,固定其中一个,摇动另一个,使其做圆周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圈子是怎么形成的?请用一个数学的观点来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是什么关系?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说:“我看两点一线;一个点是固定的,另一个点围绕固定点运动...最后形成一个圆圈。有人说,“一个固定点和一个移动点之间的距离是常数。".....这种演示、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的结合,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一个平面内,到某一点的距离等于一个固定长度的点的轨迹”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奠定了基础。

总之,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效应,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但它毕竟是数学教学的工具,能否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大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数学教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