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博会将帮助海上风电行业驱动蓝色经济引擎。
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报告》,2019年是海上风电行业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增加6.1 GW,全球累计装机达到29.1 GW。中国为亚太地区海上风电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以2019年3.3 GW的累计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三,并承担了2020年上半年亚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70%以上。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增加205 GW,中国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带动整个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海上风电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拉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全球风能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表示,未来10年,如果将海上风电纳入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该领域将创造约90万个就业岗位。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随着2019年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9海上风电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全省25个海上风电项目全部获批,在建海上风电场18个。整个产业链发展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集海上风机R&D设计、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和专业服务为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阳江、中山、粤东、汕头、揭阳等地的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海上风电作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被列入加快发展和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2020年,在赢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关键时期,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落实“六稳六保”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底,三峡集团投资580亿元,创造就业1.7万人,创造了中国海上风电建设一次性最大规模。广东阳江项目“超级工程”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海上升压站,投产后的电力将接入中国南方电网,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海上风电企业将亮相博览会。
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2010年世博会聚焦海上风电产业及其全产业链发展,今年将在六大板块之一展示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资源开发新技术、新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深圳赤湾盛宝旺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久天气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等海上风电领域知名企业将携最新技术和设备亮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级清洁能源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服务商,率先探索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和节能技术。创造性地将核电AE模式引入海上风电工程建设,带动海上风电设备及施工全产业链发展,满足广东万亿海上风电产业需求。目前,中广核新能源在国内已储备海上风电资源1,365438+万千瓦,在建项目容量93.4万千瓦。2065,438+09年新开工项目超过240万千瓦,进一步巩固了海上风电行业龙头企业地位,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实践。
传统海上强国挪威船级社今年也将携其海上风电设备展示亮相博览会。近年来,挪威将目光投向了海上风力发电。挪威海上油气安装承包商Ocean Installer新成立海上风电业务部。半潜式运输公司OHT于2020年8月在中国招商局重工购买了2+2艘风电安装船,可在最深65米的水中安装风力发电机组。
2019年初,中海油按下海上风电业务重启键,计划每年拿出3%-5%左右的投资收购风电资源,推动转型发展。目前,中海油风电项目已锁定广东沿海、江苏沿海、山东沿海。
广州打捞局在海上风电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8月,广州打捞局负责建造了国内首台吸力式导管架风机基础,成功安装在阳江市阳西沙坝300MW海上风电项目中。吸管技术在海上风电场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降低海上风电对大型海上设备的依赖,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海上建设的风险。
此外,深圳赤湾盛宝旺工程公司将展示的导管架、风力发电设备、沙盘模型,北京九乡科技公司将展示的海上风电开发水文气象智能服务系统,将为海博会海上风电领域的应用场景带来更多元素。
未来,海上风电产业将向大型化、集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无论是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商,还是中游的整机及相关塔缆等重要设施的制造商,或者是开发、设计、施工单位,都会借助自身的产品和配套技术,依托博览会的平台,在影响深远的海上风电项目中寻找发展机会。(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