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不买账是真的吗?
和“车”稍微挂钩的行业,都不像共享汽车领域那么碎片化。比如口头禅详细的熊猫汽车、Gofan、首汽租车、代驾、联动云、EVCARD等企业问题频发,多是因为融资用完,下一波融资仅够维护费用等。一方面是主机厂自己运营的共享汽车出行,比如吉利的曹操出行,Xpeng汽车的共享租车业务。
共享汽车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产品。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飞机公墓。虽然每架飞机都被遗弃在陆地上,但在必要的时候,每架飞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中国没有飞机墓地,但有嘈杂的共享汽车墓地。去年很多官媒都报道过“共享汽车”在各大城市未开发土地上密集铺开的场景确实很壮观,反映了行业的尴尬。
共享汽车曾经风光无限,掀起投资热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汽车共享以764.59亿元的融资额成为当年投资额最高的领域。
2018年,投资者仍重点关注具有发展潜力的共享汽车公司,如蚂蚁金服、大众汽车集团和奇瑞汽车、GoFun以及BAIC和SAIC。
然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许多商业大亨发现,共享经济并不是那么好操作的,而是资本主义给投资者设下了陷阱。
在持续融资期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下跌。共享汽车行业众多标杆品牌轮番倒下,融资者无不瞠目结舌。
2065438+2007年3月,友友汽车宣布解散公司;5438年6月+同年10月,EZZY宣布解散公司;2065438+2008年5月,麻瓜旅行宣布停止服务;同年6月,管仲共享汽车人去楼空;同年65438+2月,有用户向媒体曝光:途歌拖欠押金,北京总公司空无一人。2019 65438+10月25日,途歌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冻结,价值24.3万元。
途歌是一家完成六次融资的大型企业。2065438+2006年9月,完成托普基金投资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017,1,获得托普基金投资的又一轮2500万元融资;2017年4月,真格基金、托普基金投资的4000万A+轮融资完成。
2017 10完成SIG海纳亚洲、真格基金投资的2200万美元B轮融资;2018,1月,完成SIG海纳亚洲、真格基金、辛凯资本投资的2600万美元B+轮融资;2018,10年6月,完成SIG海纳亚洲、真格基金、辛凯资本投资的千万美元B2轮融资。
2019年,宝马、奔驰等汽车巨头发现,既然低端共享出行不可行,就要在高端共享出行上做行业老大。
吉利戴姆勒推出行程?StarRides,宝马在成都推出自己的汽车出行服务?同时,ReachNow(目前仅限成都)利用国内成熟平台Evcard提供使用宝马车辆的高端分时租赁业务。奥迪选择了比较常见的分时租赁,推出了奥迪旅行奥迪?开?需求+但仅限于北京。
但是大佬们发现我们中国的用户根本买不起,也没想到市场部的分析“中国普通用户喜欢体验豪车,肯定会在市场上占据很大份额”。以奥迪出行的价格为例。A(A(A6L)以下系列和Q(Q(Q5)以下系列价格399元/天起,不含押金和油费。
行政A8L需要1999元/天;也有特价车型,比如S/RS高性能跑车,敞篷,3000元/天以上,R8,R8?V10PLUS需要专门培训,价格高达7999元/天。什么阶层的消费者可以体验?专家分析,高端共享汽车只是主机厂自己的游戏。
低端出行已经失败,高端出行没有用户,共享汽车只是一个概念圈。资本主义大师的新游戏在市场上太“浪费”了。
资金管理问题比较多。
汽车共享不仅是融资的问题,用户的资金管理和运营成本也是不可估量的。
共享汽车在中国刚刚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主机厂和资本家联合补贴国家新能源的主要意图。那时候大家都不在乎运营成本,因为市面上的共享汽车都是以电能驱动为主,像雷军、董明珠等行业的大佬。他们在投资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一般都是以电动汽车为主。
全市首批新能源共享汽车续航里程在80公里以内,如第一代奇瑞蚂蚁、众泰E100等。后来很多共享出行公司一起过来抢粥喝,第二批共享汽车只把续航里程提高到120KM-150KM。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有点钱的资本家对市场完全视而不见,国家补贴和土地补贴的补贴利息完全大于运营成本,甚至大于车辆购置成本,短短一年就能轻松盈利。
可惜新能源补贴制度来了,续航250KM以下的新能源车没有补贴,很尴尬。融资公司投入的钱初步估计只够运营成本,维护成本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对于用户,我们也以路歌之旅为例。报名保证金1,000元起,上限2000元。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良好的服务。但很多不自觉的用户私自拆下车内GPS或贵重零配件,不按规则停放,消耗了大量共享汽车的维护成本;用户的钱大部分被共享出行公司拿去运营,不能用的车只能报废。
运营成本具体包括:新能源充电费、保险费、调度费、停车费、汽油车及燃油费、软件工程师运营费等等。
很少有公司可以管理用户的资金,联动云可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公司。用户押金已确认由第三方银行机构存管,除归还用户和扣除欠款外,不得挪作他用。
共享汽车破产的积极意义依然存在。
最先歇业的共享出行企业是共享汽车的车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要车型的企业。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市场发展的背景下,电动汽车领域迅速涌现出一批新兴企业。但一方面新兴新能源车企整体运营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消费者接受度不高,导致很大一部分电动车流向共享出行行业,这早已是业内共识。
一些共享平台陷入困境,行业巨头另辟蹊径。为了实现转型,提高盈利能力,汽车厂商在共享出行的道路上也加快了步伐。
在汽车行业整体利润逐渐从制造销售转向服务的前提下,包括丰田、大众、宝马、奔驰在内的很多汽车企业都在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他们在分享新时代的经济市场,比如网约车的月租形式。
现在生存能力差的公司,运营方式有很多问题,当然用户的问题比例也是相当大的。风险包括租车练习,使用不文明的车,甚至故意毁车。直接的结果就是,受损车纠纷难交代,养车成本高,驾驶体验不好...这直接制约了共享汽车的发展前景。
在共享出行行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这是新能源市场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也是进一步加剧新能源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
汽车共享的失败,可以提炼出新能源市场的良性竞争。像古技术一样,依靠油改电,产品力差,竞争实力差,用户体验差的新能源车企,可以直接被市场淘汰,不需要国家和消费者的认可。极大的提升了新能源主机厂的产品体验和用户思维培养,未来会有更好的新能源汽车诞生。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