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换手前股价涨停是怎么回事?

165438+10月21日晚间,永和智控公布了易主的消息。据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曹德拟通过协议转让、投票委托等方式,引入特定对象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通过上述安排,交易对方将持有公司16%-20%的股份或表决权。具体方案以各方签署的相关协议为准。交易对方属于投资行业,本次交易不涉及其他主管部门的事前审批。永和智控股份自165438+10月22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奇怪的是,165438+10月21日当天,公司股票开盘后立即封涨停,当日成交金额为21100万元,较前几日大幅放大。

双轮驱动性能“翻车”

永和智空突然易主。大约一周前,公司刚刚完成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换届;几个月前,公司还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

不过,回顾公司过去的历史,这个结果并不太出人意料。

2019,11,成都美华向永和智控第一大股东永健控股增资2亿元,间接收购上市公司29%的股权。同时,应、实际控制的永和智控原实际控制人、玉环永红、永盛咨询不可撤销地放弃其持有永和智控股份对应的39.13%的累计表决权。

交易完成后,曹德成为上市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作为附加条件,曹德在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同时,向原控制人提供5.75亿元无息贷款。

根据查询,目前曹德直接持有永和智控15.41%的股份,其一致行动人于亚群持股4.4%,合计持股比例为19.81%。

曹德显然有自己的一些计划。上市公司入驻永和智控后,迅速布局医疗产业,成立成都永和成等平台,实施医疗业务资本运作,拟打造肿瘤连锁型专科医院。三年来,公司先后斥资数亿元收购了达州医肿瘤医院、昆医肿瘤医院、Xi安医肿瘤医院、凉山高新肿瘤医院。公司业务也成为“流体智能控制+医疗服务”的双主业格局。

但由于持续的“烧钱”投资,上市公司负债率不断攀升,从2019年末的约19%上升到今年三季度末的42%。另一方面,2020年底,永和智控6亿元定增项目被监管层否决,“输血”计划失败。

“双轮驱动”的两个轮子不协调,导致永和智控“翻车”。公司2022年半年报显示,四院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

新诚信控制人“分而治之”

不可思议的是,新业务不盈利,盈利的老业务却要剥离。

去年6月5438+065438+10月,永和智控披露了资产出售预案。公司拟以5.3亿元的价格出售永和科技100%股权,接盘方为上市公司原实控人英青雪的子公司智霸科技。

对此,上交所曾质疑,永和科技的资产是上市公司IPO的核心业务,是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这种“买礼物还珍珠”的交易,缺乏逻辑和理性。之后,交易所下发了重组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一系列资本运作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并直接质疑其实质上是否构成‘清壳’重组。

据记者查询,永和科技集成流体智能控制业务连续多年每年产生6000多万元净利润,而公司跨界医疗业务业绩持续亏损。另一个问题是,上市公司的核心盈利资产永和科技实际上一直由原实际控制人应青雪管理。似乎双方都有“分而治之”的安排。

面对市场对交易所重组的质疑和问询,永和智控最终终止了重组。

“控制交易通常附带其他资产安排。新的实控人往往会开发新的服务。原实控人掌管原核心业务,及时接管剥离资产,符合一般交易逻辑。”有投行人士表示,一旦这一安排无法实现,双方的合作可能会出现变数。

双方都有足够的话语权。据查询,永和智控的原实控人应青雪和陈先运不仅牢牢控制着核心资产,在股权上也牢牢占据“第二阵营”,仍持有13.24%的股份。

“曹德的资金链一直很紧张,这应该是考虑卖壳的直接原因。”有浙江民间投资者告诉记者,“医疗服务行业投入大,回报周期慢,非常消耗资本。”

今年8月,永和智控披露,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曹德决定终止增持计划。截至披露日,李及其一致行动人吴云、于亚群累计增持3.54%,占增持计划下限的86.73%。

另据披露,截至6月10日,李、于亚群持有的约40%的股份被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