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它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和总价值,还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者行为,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和稳定。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直接影响其质量和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信心,有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优化资本结构的评价标准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需要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来衡量。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其市场价值最大化。这一标准最早由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并已被广泛接受。这一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企业的实际,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关于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是否规范有几种观点。

1.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投资者在投资企业时,希望从企业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和最大的利润分红,这就要求企业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要高于资金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净资产的最大化。但是,随着两权分离(即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制度的出现,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管理者总是希望尽可能地保留盈余,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不给股东分红或尽量少分红,以增加企业的留存收益。因此,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下,即使股东投资了优质公司,也无法享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必然打击投资者的信心。长此以往,公司的财富增长自然会受到影响。

2.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财务利润是指企业利润表中反映企业一年经营成果的利润总额。从用户和读者的角度,只能看到企业一年内的经营状况。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分析盈利趋势,否则我们无法关注上一年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的盈利能力。但这种盈利趋势分析通常是由专业人士进行的。因此,如果在衡量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时只关注当年的利润表,就容易忽略风险、资金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财务决策和企业长远利益的巨大影响。在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润,管理者存在争夺设备和人力的短期行为,使得企业发展不足。

3.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等。这种模式是在权衡相关利益者利益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由于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各方利益的因素很多,所以实际上无法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并量化。

完善的资本结构的标志是:功能强大,各类资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周转快,在运作中各种形式的资本可以迅速地依次改变其形式;更多的增值,更多的资本增值可以通过运营实现;抗风险,能抵御异常情况并减少损失或带来收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不合理表现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途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仅包括股权资本、债权资本等财务概念中的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本。只有充分认识到经营者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企业由不同的经营者经营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本文从股权结构、债权结构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途径。

1.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1)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考核体系。要加大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难度,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偏重股权融资的倾向。让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资本市场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股权融资,让其独自承担风险。用一个指标体系代替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标准来考核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和新股的资格,使得股本的扩张更加合理。

(2)规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制度。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制度不规范,股利偏低,导致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损害了广大股东的利益。因此,应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制度。一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对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证监会应要求其在年报中披露不分红的具体原因;对于送股的公司,可能会被要求在年报中披露可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用途和投资方向。第二,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法律约束,加强对股利分配请求权的保护;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3)解决股权分置,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完善资本市场,改善股权结构,应考虑适当降低国有股比例,降低非流通股比例,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缺陷,股权分置在许多方面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首先,股权分置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非流通股客观上导致单个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相对较小,股票市场投机性强,股价波动大。其次,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离”。再次,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股无法实现市场化的动态顽固,无法形成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和资产增值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实行了股份制改革,这直接反映了实证研究的结果,即国有股权比例在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有所下降。可以预见,通过正在进行的改革,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将更多地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行政命令决定。

(4)完善市场法制,加强外部监管。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信息披露动态监管机制,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跟踪核实,提高监管水平,提高违法行为的机会成本,积极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推进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社会化。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一是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修改《公司法》中的不完善之处,从法律上约束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欺诈行为。证监会要依法有效控制局面,杜绝不合格公司上市,同时严格审批上市公司发行和配股。二是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强化制度监督的力量。股票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恰当披露,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诸多问题。信息不对称,或者说虚假信息的披露,使得股东很大程度上怀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应加强公众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行为的评价,加强公众对其行为的公开监督,使品牌声誉成为与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长期利益和价值高度相关的重要因素。

2.优化上市公司债权结构。

(1)明确上市公司债券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提高债权集中度。国家应从政策和立法上改变投资者和融资者对公司债券的偏见,为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将使上市公司投资者合理使用募集资金,监督经营风险,安排充足的现金流,向市场展示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投资者对公司偿债的信心,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债权集中度。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上市公司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畅通的融资渠道和合理的融资机制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最根本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