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一下公司在融资中的“融资顺序”之谜。

回答:Myers和Majluf发现,公司以信息不对称最小化为目标,按照一定的顺序选择各种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即首先选择内部资金,如折旧和留存收益;当需要外部融资时,优先选择能够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债务资本,最后选择外部股权融资。公司可能对融资顺序有一定偏好,但原因可能不涉及“信息不对称”这种高深的学问。根据ZZ杠杆模型,资本结构调整带来的增值极其有限。这意味着,与公司中的其他决策(如投资决策和运营决策)相比,资本结构决策并不重要。所以只要负债率不太高(也就是不太危险),公司会优先以自己方便的方式融资。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折旧、留存收益等内部资金是最方便的,当然也会成为融资考虑的首选。此外,公司对融资顺序的偏好可能会有所不同,不会像Myers和Majluf猜测的那样,公司要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为目标,先决定债务,再决定股权。经典金融基础理论早已证明,企业决策的根本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当然融资和资本结构决策也是如此。怎么突然“减少信息不对称”成了目标?它的合理性在哪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公司的融资顺序偏好呢?可想而知,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这就决定了每个公司在不同的融资方式上,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便利性(包括资金成本)。比如Myers和Majluf在美国市场看到的大部分公司在债务融资上更方便,但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的大部分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为什么中国不考虑迈尔斯和马吉鲁夫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显然,这不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决定性问题。根据ZZ杠杆模型,融资顺序与权衡理论并不矛盾。ZZ杠杆模型是通过权衡节税收益和破产成本建立起来的,当然完全符合经典的权衡理论。根据ZZ杠杆模型可以发现,公司确实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但公司调整资本结构的增值效应极其微弱。因此,在负债率不太高的前提下,接近最优资本结构的调整应优先考虑融资便利性的考虑,这说明融资顺序的考虑排除了资本结构优化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