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可与手机App联动的神奇药盒制造商tri cella CEO丹尼尔
在美国长大的丹尼尔是Tricella现任执行CEO。目前Tricella正在推广一款自制产品。它的名字叫“Liif”,是一个可以通过蓝牙与手机app连接的药箱。这很特别。正好大牛这次回台湾拜访厂商,我们有幸邀请到大牛一起坐下来聊聊Tricella产品相关的一些问题和创业的看法。
问:嗨,丹尼尔,你能先告诉我们你制作这个产品的动机吗?
好的,没问题。实际上,特里切拉是我的第二次创业。之前自己创业过一次,跟做智能手环有关。当时接触了很多这方面的产品和信息,也有一些看法。我发现可穿戴设备终究是需要人来佩戴的,于是我开始关注人的使用环境这个领域。
说到使用环境,我开始思考如何让用户先改善自己的健康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药,比如提醒用户定时吃药,或者提醒用户服用维生素,正确服用医生开的处方。这样,人们可以稳定地保持健康,而且充分的医院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整个美国社会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可以减少。
问:简单来说就是利己和对社会的贡献吧?
答:是的,没错。当然这是其中一个制作动机的出发点,另一个主要和我自己有关。其实我三岁的时候就移民美国生活了。早期我爸妈都是两边跑,当空中飞人。现在他们都定居在台湾省,他们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所以很少见面,也没什么好聊的。
不过我平时打电话的时候,肯定会问他们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吃好药之类的。通过这个产品,我可以用它来帮助我关注我的父母是否按时正确服用维生素或药物。如果他们忘记了,手机app会提醒我,这样我就可以马上给他们打电话,问他们有没有什么状况。对了,我们之间无形中有了更多的互动。哪怕这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他们也能感受到我的关心,维护他们在大洋彼岸的感情。
问:公司的名字叫特里切拉。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答:Tricella的字面意思,翻译成三个细胞,我给它取名Tricella是因为它包含了我想表达的三个元素:家庭、科技和教育。在家庭层面,我刚才也提到了,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如何加入“让你和亲密的家庭成员互动”的元素。
问:这个产品的名字叫“Liif”,发音和Leaf leaves一样,对吧?该产品的外观与叶子相似。我想把它命名为Liif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们都知道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生长和茁壮,而叶子是植物生长和延伸的末端,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是一个整个社会系统的末端,所以我们想到了用这个作为标志,除此之外,它也有延伸的感觉。
问:刚刚看过Liif药盒,发现上面其实只有简单的蓝牙设备功能。药盒本身还是需要手动开启,而不是有自动装置等。换句话说,好像只需要附带的手机app就可以提醒我吃药了。药盒本身好像没和手机连接就无所谓了?
答:呵呵,其实关于这个,很多人都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以自己为例。我曾经用手机的提醒功能告诉自己,一定要记得按时吃维生素。但是,时间到了,闹钟开始烦我,我却经常会做一个动作,就是把此刻的闹钟关掉,然后回去工作,因为手头很忙。
Liif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当你连接好,在手机app里设置了提醒,一旦时间到了,闹钟就响了,如果你不打开药箱,这个提醒的闹铃功能是无法取消的。
问:在开发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答:最难的部分应该是UI(用户界面)。因为这个产品的基础目标年龄比较高,所以我们希望操作起来简单直观,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教育用户如何正确使用,因为如果你需要花时间去教,就意味着你必须花更多的钱去培训这一块,这对于我们创业者来说。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把整个产品的设计和app的界面做得简单,让人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去操作和使用,硬件部分也要兼顾整个工业设计,不要有太多螺丝,要容易组装,要嵌入电子元器件,要好用,还要考虑产品工艺的良品率。
然后就是软件平台的问题,以及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的调整。毕竟iOS和Android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手机平台,操作和用户习惯自然会略有不同。为了让app的操作保持一致的直觉,我们必须应对两个平台不同的操作方式。我们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做调整。
为了能够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做到尽善尽美,真的是相当的难。产品的整个前端开发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问:未来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答:因为在美国,这种医疗产品是不能自己销售的,你只能通过其他第三方机构的检验或者认证后才能在市场上销售。所以,目前我们正在和美国的几所大学,比如斯坦福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还有一些医院洽谈,让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个产品,然后让他们代言。
未来除了一般用户,我们也会尽力向医保公司和药商推广。一方面,我们会告诉他们,这个产品可以帮助患者形成正确服药的习惯,减少医疗资源的使用概率,降低保险公司可能要承担的成本,也可以帮助制药公司在进行新药实验时更准确地采集样本。而且通过他们的宣传,我们更容易找到合适的目标群体。
问: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丹尼尔,现在通过在线融资平台创业的趋势很强。比如Kickstarter上有很多人想通过集资的方式做出自己梦寐以求的产品来达到创业的目的。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我对kickstarter的运作方式相当了解,也非常感谢有kickstarter这样的平台,让想创业的人更接近自己的梦想。毕竟我的第一个创业健康手环是在kickstarter上上线融资的,当时融资超过1.4万美元。
对于这种平台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据我所知,台湾省内有一些公司和企业会鼓励想创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融资,但是可能产品本身连一个完美的方案都没有,甚至只是一个雏形,也不是一个成品,然后画面很美,片子也很美,所以会直接放到平台上,我们会和你一起开始融资。
如果这个案例在集资之初就明确告诉大家,那也没关系。问题是有些人故意不说清楚,反而让人误以为这个东西真的可以做出来。只要他们达到他们的目标金额,也许20万到30万美元,他们就可以得到这个产品。但其实一般来说,尤其是做硬件的,需要一两百万元才能立案。
所以他们会故意把目标金额做得很低。达到之后,他们会把钱拿走,去找其他风投公司谈,然后在集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希望在立案前拿到更多的资金。问题是,如果他们拿不到资金,这个案子就不会立案。他们会把筹到的钱还给这些真正想支持这个案子的消费者吗?这种心态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实际上不仅伤害了投资者,也失去了自己商品在市场上的信用。
所以我建议真正想做产品的人,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千万不要食言,能定多少单就定多少单,千万不要抱着试着做产品的心态去骗钱,好好评估一下定的量。一旦达到标准,就应该停下来,不能因为看到募集资金的数量一直在上升,就舍不得关掉。而如果预定订单量超标,也要想办法承受,尽量找厂家联系,告诉订购者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继续购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是创业应该秉持的精神。
?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影音产品4.9折!
3C家电福利产品最低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