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行业受益于欧洲能源危机?
“中国的八件套冬装是在欧洲买的”“英国热水袋销量暴增超200%!”米色紧身衣”风靡欧洲。最近关于这些在中国卖的暖暖商品的热搜,每天都在欧洲炸开了锅。正是因为欧洲的能源危机,普通人都在囤积保暖商品,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做准备。据说外贸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1月份了。
在欧洲,由于能源短缺和材料飞涨,取暖成为寒冷冬季的最大问题。欧洲人民今年冬天可不好过。就连法国总统马克龙也穿上了中国制造的保暖高领,呼吁人们寻找新的替代品过冬。
来自中国的冬季八件套已经成为欧洲消费者买报的冬季产品,秋衣西裤、法兰绒睡衣、热水瓶、暖手宝、取暖器、电热毯、高领等中国制造的产品,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热销品。
当地跨境平台全球速卖通提供的数据显示,10月以来,保暖内衣销量环比增长246%。其中,秋装秋裤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等欧洲国家涨幅达三四倍。你在夸大其词吗?有网友说把国货卖给全世界,全世界都是中国制造,震惊了我国。
第二,当然是能源行业。
一方面,包括光伏、互储在内的新能源需求增加,光伏互储安装经济性提升,叠加自主可控能源需求,新能源装机呈现爆发趋势,有利于我国新能源厂商出口。加快建立光伏海外工厂,有利于国产光伏设备出海。欧洲光伏产业链国产化难度大,耗时长,中国产业链竞争优势有望延续。
另一方面,能源涨价方面,相关企业利润增加,天然气、煤炭好于原油。原因是原油受伊朗核协议影响,供给端变化较大,而下半年天然气和煤炭供给相对刚性。
欧洲天然气的持续短缺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提高在该产品上的竞争力。比如化工企业在化肥、氯碱、聚氨酯等下游化学品的生产中也会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而欧洲当地产能较高的精细化工行业可能会受到此次能源危机的较大影响,从而增加进口,这也是中国企业增加对欧洲出口的机会。
还有就是欧洲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有利于中国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由于欧洲能源价格飞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只能寻求价格稳定优惠的新投资市场。从经济紧张程度和投资环境来看,中国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不,最近大众宣布投资24亿欧元,约合654.38+06.8亿人民币,与北京地平线成立一家全新的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投资是大众汽车进入中国40年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对一时的爆发式增长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扩大生产,应以提高利润为目的。虽然欧洲对取暖产品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中国市场的存量太大,出货时很难提价,低价竞争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
放眼海外市场,衡量外贸订单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海运费的价格。现在海运费从2万降到了2千,目前的集装箱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与火爆的订单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中国企业,应该借此机会寻求产业升级,改变发展初期靠低价竞争求增长的粗放模式。过度的内卷化只会伤害我们国内的同行,并不能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要想在世界市场上走得远,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和竞争力,申请世界上的各种认证,比如CE认证,做出自己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