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不是好的巨头。
造车还是不造车是个问题。
之前这个问题基本属于华为。本周,小米和百度报道了他们将制造一辆汽车。这年头,似乎没人听说过造车的“丑闻”,也没人配称得上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
一,
本周,一则关于小米汽车的消息首先在网上传开。
小米造车有鼻子有眼的谣言,不仅放出了消息,还振振有词地配上了名字、图片、价格和小米的logo。消息一出,吃瓜群众反响热烈。
12 15,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许公开否认传言,“任何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就在小米传言造车的当天,媒体再次爆料百度将与吉利、广汽、一汽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18日,在造车谈判伙伴中,百度再次投资威马。
对于下一辆车的评论,百度的回应是“不评论市场传言”。不过,资本市场的反应是热烈的。从2月65438到2月15,百度股价一直连续上涨20%,再次接近200美元。?
百度的车,小米的车,都是行业内的老古董。其中,百度造车的传闻可以追溯到2015年百度宣布要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时候。而小米,三天两头被报道,将推出“年轻人第一辆车”。
其实现在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都或多或少听过造车的奇闻,但小米和百度尤其多。这种容易造谣的体质与其业务特点是分不开的。
先说小米。
小米可能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中最懂硬件的公司之一。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4650万部,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另一方面,小米从2013就开始布局智能硬件生态链,是国内最早推动IoT生态落地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布局让小米实际上比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更接近制造业。
另外,小米也不是没造过车,虽然这款车和想象中有些出入。在今年8月的小米十周年庆典上,小米发布了一款与兰博基尼、电动联合品牌的卡丁车。?
当然,如果你有幸在路上看到这样的车,不要以为这就是小米暗中推动的造车大业。这是山东某低速电动车企业的淫秽操作,已判侵权。
然而,小米造车的经久不衰的传闻,其实隐藏了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的期待。
到目前为止,好用的智能电动车(相对于燃油车)还是不便宜的,一般分布在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市场。小米曾经以互联网手机的商业模式,成功地将智能手机变成了廉价的消费电子产品,推动了它的普及。
吃瓜群众高度关注小米造车传闻,也是类似的心理映射——希望小米再次扮演智能电动车普及的角色,贡献高性价比产品,打造“第一款年轻人用的智能电动车(实惠)”。
但是造车的窗口期已经过去,造车需要的大量资金也会让低利润的小米面临严重的资金压力。小米造车目前还不是一个足够好的选择。在真正的智能电动车制造中,小米主要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雷军创办的顺为资本是蔚来的基石投资者之一,小米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了Xpeng Motors 2065438+2009的C轮4亿美元融资。
我来说说百度。
百度造车的传闻也广受关注。一方面,百度和小米都是蔚来的基石投资者,也投资了造车新势力威马;另一方面是智能驾驶业务Apollo,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
在此之前,百度在造车领域涉足最深的是与一汽红旗合作打造“国内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去年9月,基于红旗EV生产的Robotaxi走上长沙街头,开始了自动驾驶测试。
路由机构表示,虽然这款车的生产完全由一汽负责,但在功能配置和产品定义上,百度在生产前就介入了,提出了很多诉求,而不是生产后再进行修改。某种程度上,百度实际上已经参与了造车的过程。
现在,百度正在寻求扩大其robotaxi车队,以加速自动驾驶业务的商业化。对于没有汽车制造经验的百度来说,选择合作伙伴作为“代工厂”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既可以更好地落实自身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和理解,避免汽车硬件储备不足的缺点,也可以防止资金投入过多带来的短期资金压力。
从百度及其合作伙伴“不评论市场传言”的暧昧回应来看,至少百度在认真讨论寻找合作伙伴代工自动驾驶汽车的可能性。
如果百度最终组建合资公司,成功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代工,那它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今年6月165438+10月,滴滴和比亚迪推出“网约车新物种”滴滴D1,取滴滴主导产品的定义,比亚迪负责车辆生产的代工路径。
第二,
其实如今的互联网科技巨头,无论是老牌巨头BAT还是新巨头TMD,包括华为、小米,都有过造车的传闻,但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自己造车。
但显而易见的是,通过资本的纽带,它们显著影响了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格局。
2019下半年,Xpeng Motors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二款量产车型P7。在C轮融资期间,由于小鹏的规模和资本市场的观望,融资工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顺利。但小米在此轮融资中投资5000万美元,成为Xpeng Motors的战略投资者,帮助小鹏最终融资4亿美元,为P7的量产交付储备了充足的弹药。
2020年,P7上市,销售火爆,让小鹏守住了三大优秀新势力的阵地,成功上市。
威马这边,2017和2019,百度领投威马多轮投资,让威马成为唯一一个以传统汽车人出身,却被互联网巨头看好的新生力量。百度的影响力也让威马在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新势力的TOP3。后来,虽然理想的崛起暂时给了威马三大杰出新势力的地位,但它仍然被认为是新势力中的头部企业。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不断赋能,也让威马的产品依然保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去年,蔚来在融资困难最黑暗的时候,几乎发不出工资。腾讯可以说为帮助蔚来付出了,贡献了。9月,蔚来发行了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其中腾讯认购了6543.8亿美元,缓解了其燃眉之急。随后,腾讯为蔚来找到了今天来自CICC的CFO冯玮。
在这些救助措施下,蔚来度过了暂时的难关,次年获得合肥投资,获得重生。
同样,在李建设李一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因选择增资路线而导致的融资问题。
这时,正是美团创始人王兴在关键时刻向Ideality投资了约3亿美元,Ideality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完成了《李一》中的和制作。虽然李one的交付时间比蔚来、、威马首款车的交付时间晚了一年,但上市后凭借其独特的定位持续热销,使Ideal成为“三大杰出新势力”。
在智能电动车的淘汰赛阶段,互联网巨头用资本扶持了一家“造车代理商”。他们虽然没有自己造车,但明显影响了造车新势力的走向。
互联网巨头显然不仅仅拥有资本。
今年4月,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中,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与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在演讲中进一步表示,数据和场景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
投射到汽车领域,当汽车行业与数字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时,互联网巨头对行业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放大。
事实上,仔细观察当下的出行和用车场景,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巨头往往占据了用户可以清晰感知的高频服务——打车、地图导航、车内内容消费、汽车支付,甚至语音交互、智能驾驶等等。
互联网巨头对这些场景的占有,是依靠用户不断积累数据,更加精准地洞察用户需求(比如,区分哪些是“痛点”,哪些是“痒点”),以比汽车公司快得多的速度推动服务升级。
当他们掌握了足够多不同于传统车企的用户需求,并且拥有大量用户的时候,他们就有了“重新定义汽车”的动力和能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滴滴与比亚迪合作,打造了滴滴D1,与传统的网约车形式有很大不同,重新定义了网约车。
未来BAT、TMD、华为、小米等纷纷上车,会选择为了用户的需求重新定义汽车吗?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