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导论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丰富,逻辑严谨严密。作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他的书写于春秋末期。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战争经典”、“千古谈战之祖”。历代的军事学家和军事家都从中汲取营养,用以指导战争实践,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对《孙子兵法》进行了系统的注释,开启了后人研究和运用《孙子兵法》的大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战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如今,它已被翻译成29种语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透露,其军事著作中阐述的观点,其实可以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找到。他对孙武和他的作品非常感兴趣。他不仅为英文版《孙子兵法》作序,还在自己的战略巨著前大段引用了孙武的格言。1991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世世代代都有记载。1972年4月山东省临猗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传世书籍。可惜是残迹,看不到它的全貌。现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宁宗年间刻的《孙子十一注》和宋刻、宋抄的《吴京七书》。其中,清代孙星衍主编的《孙子十一则》成为近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实用性最强的读物。本《孙子兵法》电子版根据袁玉坤、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5438+10月出版的《中国孙子兵法十大名著孙子》修订(辽出版社出版的《孙子兵法》使用中华书局6月5438+0961出版的《孙子兵法十一记》影印宋版)。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第一兵纪篇,是国家大事,是生死之地,是生存之道。
孙子兵法《战记篇》第二用兵之法,驰千车,骑千车,取十万甲,
《孙子兵法》中的第三条“谋而攻之”,就是天下为公,其次是破国;全军最好,其次是破军;
《孙子兵法》邢篇,前四勇士,无敌第一。
孙子兵法《势篇》第五篇是,分数也;和许多人战斗就像和少数人战斗,
《孙子兵法》第六章“虚与实”是先在战场待敌者累,后在战场者急。因此,一个好的战士,
《孙子兵法》第七条“诸军之战”任何用兵之法,必有君命,军聚而议和。
孙子兵法《九变》第八条任何作战方法,都是君将命,军将聚。
《孙子兵法》第九条“行军”凡在军中者,皆为敌:必依山川,依命而行,则无战事。
《孙子兵法》第十地形,地形学,包括通者,挂者,托者,狭者,危者。
孙子兵法“九地”中的第十一种用兵方法,包括散地、轻地、争地、酬地。
孙子兵法第十二条“火攻”火攻有五种:一是火,二是火积,三是火。
孙子兵法《用典》第十三条凡调动数十万大军,出征千里者,日以数千计,以民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