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刚的创业
总的来说,张元刚是卖软件的。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数千万元,利润近400万元(其中40%为餐厅物料管理软件)。2007年,开发的新产品被拒之门外,公司濒临破产。但是到了2009年,他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签约的客户越来越多。
2009年春节后,张远才开始静下心来分析生意好转的原因。他发现精细的物料管理系统可以帮助餐饮企业节省物料,从企业得到的回报是优秀的口碑和不断增加的订单。“在使用软件之前,餐厅买的100斤牛肉去哪了?你用了多少重量?真的很难衡量。老板只能粗略估算,告诉买家‘明天多买或者后天少买’,这是非常粗放的管理。就算有厨师每天把材料带回家,老板也根本想不通。”张元刚发现,物资管理其实有很多知识。
张元刚带领的团队开发的精细物料管理系统,可以帮助餐厅规范用料。“开源做不到,但是可以省钱。软件会告诉你牛肉和鱼翅鲍鱼用在哪里,用了多少。”
现在,除了精细的物料管理系统,张元刚带领的团队开发的采购配送系统和厨房管理系统也很有特色,已经应用到釜山料理、雨打芭蕉等576家餐厅。虽然他们的软件现在是同行业最贵的,一套软件卖上百万元,但是他们挤掉了一大批竞争对手。此外,基于餐饮管理软件的无线城市项目,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上海金桥碧云小区居民衣食住行的智能化,包括智能点餐服务、水电表自动提交等生活项目。仅这个项目就给张元刚带来了2000万元的订单。
“现在说起来容易,但是过渡过程很痛苦。”张元刚的上海泽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当时他22岁。265,438+0万元的启动资金是他自己打工赚来的。
2003年,做了一年ERP,他开始考虑创业。张元刚发现,市面上的企业管理软件都是面向大公司的,价格昂贵,大多在654.38+00万元到2000万元/套之间。“市场上99%的公司都是小企业,也需要管理,但是一套654.38+万块的软件对他们来说可能太贵了。”巨大的市场容量让张元刚信心满满,带领7个人完成了市场调研,写好了商业计划书然后开始行动。当时公司的定位是做ERP,与金蝶、管家等竞争对手的区别有:服务2 ~ 100人的小企业;价格2万~ 654.38+万元,便宜。
但是当我们实际做的时候,发现ERP的概念很大,需要做的事情很具体,包括仓储、物流、人事、考勤、工资、订单、仓储、仓储、订货、采购、财务...凡事都要管。“只有七八个人的小公司敢挑战ERP,一年都活不下去。虽然产品已经成型,但是钱已经花完了。”张元刚总结,主要原因是金蝶等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有20多年的积累,但自己的产品功能不丰富,缺乏竞争力。
“创业不是简单地做市场调查、写商业计划书、计算盈亏平衡点。开公司,就得做出有人愿意要的产品!”经历了挫折之后,张远才明白创业的真正含义。
“既然ERP做不出来,能不能做一个能连接ERP系统的东西?”2006年,张元刚带领团队开发了一个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SIP信息平台。好处是集成了内部财务、人事、销售等独立管理软件。“SIP兼容性好,不需要改变考勤系统和业务系统,不需要重复投资,既保护现有投资,又挖掘历史价值。”
“现在公司行业很多设备的连接都得益于SIP。”但是刚推广的时候,客户的第一个反馈是:“肯定是假的!微软为什么不做这样的好事?甲骨文不干?”在这个问题上,张元刚被问得哑口无言。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东西,被客户说成“假的”,张元刚心都凉了。当然,今天他可以给出一个非常专业的回答:“不是这个技术的大公司不愿意做,而是不屑于做。大公司讲垄断,小公司讲兼容,这是商业性质决定的。”
2007年春节后,为公司经营苦不堪言的张元刚决定深入一个行业,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第一步,他考虑做一个餐饮管理系统,基于以下考虑:餐饮行业可以快速拿到钱;餐饮店都是小老板,决策周期短。
一个门外汉想变成餐饮管理系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ERP一样,餐饮管理软件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没有任何优势,张元刚只能带领公司拼价格。“人家卖10000,我卖6000;人家卖6000,我卖3800……”张元刚价格战的结局就是被竞争对手以更低的价格报复。“他们积累了很久,没有利润可做,我们不行。我们必须赚钱才能生存。”那段时间张元刚苦不堪言,一度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对内被客户骂产品差,对外被竞争对手排挤。
“兄弟不缺勤奋,天天加班:白天跑客户,晚上写程序,既是业务员又是程序员。跑去调试,被客户骂……”张元刚被压迫,怨气无处发泄。“不是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我们不懂餐饮行业。现在我知道了:只是加菜,还菜,洗菜,催菜,停菜...我不知道这些程序怎么写。张元刚意识到,要在餐饮行业找到自己的特色。最后他算出可以重点做三个部分:精品物料管理系统、智能厨房管理系统、连锁会员管理系统。
真正理解餐饮管理流程,不会一蹴而就。为了了解货物的出入库情况,张元刚曾经每天早上和同事坐通宵火车去铜川路水产市场,帮货车司机搬运生鲜。他们观察了生鱼买来后如何称重、装载、分拣、加工、储存,以及如何配送到各个门店。鱼贩一开始很不情愿地给他们泼冷水:“我们之前做了很多套软件,每次都要填很多单子。工作量没有减少,反而更麻烦了。你的软件能让我们少干点活吗?”卖鱼的故意刺激这群年轻人,张元刚却突然大开眼界:“对,应该让他们少干点活!”
你必须是一个专注的观察者。在搬货和卸货的过程中,细心的张元刚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水产市场,鱼贩可以把各个店的小订单给鱼贩:A店订单100斤鱼,B店订单200斤,C店500斤...供应它们的鱼贩会以店铺为单位包装,然后集体称总重量给鱼贩,然后装车。多一个打包步骤的好处是省去了菜市场称重分拣的步骤。这个发现一下子给卖鱼的人节省了至少两个小时。张元刚做的是带领团队用软件记录入库入库的全过程,包括用红头带和蓝头带区分每个门店的货柜,并将这个环节写入系统。
我亲自做的第一个产品,经过市场调查,得到了鱼贩子的认可。
“我们做的不是改变世界的发明。我们只做细节。如果我们做得好,我们仍然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张元刚努力的方向是挖掘出更多衣食住行的便利,然后通过软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