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侵犯企业名誉权
如何认定侵犯企业名誉权
1,行为人的行为是违法的。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的批评、评论,不应视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但是,借机诽谤或者诋毁、损害其名誉权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名誉权。
2.受害企业确实名誉受损的事实。
包括降低消费者和公众对法人商誉的社会评价。
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扩展数据
侵犯企业名誉权赔偿应注意的问题
1.澄清企业名誉权和商誉。
企业商誉是指社会公众对企业人格的综合评价,涵盖范围很广,比如对富士康是否是血汗工厂的评价,而企业商誉是社会公众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相关评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形象、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
2.用尽所有的证明方法
对此,可以遵循先举证,后增益,再由法院判决的思路。比如A公司的商业诋毁,导致B公司销量下降,造成大规模退货。首先,B公司在诉讼中如果能证明销量同比下降和退货数量,可以直接计算经济损失。
其次,如果B公司不能证明损失的大小,可以证明A公司的销售增长乘以每种产品的合理利润(即A公司获得的利益)作为赔偿依据。在举证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民事证据制度中的证据开示、妨害举证、优势证据、专家证人、司法鉴定等手段,协助法院查明相关事实。
3.考虑名誉侵权与不正当竞争的竞合。
在商业诋毁的情况下,竞争对手散布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虚假事实,既可以构成名誉侵权,也可以构成不正当竞争。关键是双方有没有直接或潜在的竞争。然而,起诉路径的选择并非无关紧要。
考虑到法院系统传统民事法官和商事(知识产权)法官在案件类型和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在同等条件下选择不正当竞争作为案由,可以更好地维护被侵权企业的合法权益。
百度百科-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