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期货公司交易量
1.香港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香港期货市场自七十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过程非常复杂曲折。在香港,先有券商,后有交易所。1976之前,香港有从事欧美期货市场交易的券商分支机构,主要为香港客户交易芝加哥等地的期货。
6月,1973,由一些公司和商人组成的金诗集团根据当地情况申请开设期货交易所。经过香港政府四年的严格审查和立法机关颁布《商品交易条例》,香港商品交易所在1977获得牌照后才开始运作。起初主要从事棉花和原糖期货交易,先后在1979和1980推出大豆和黄金期货合约。这些品种推出没几年,棉花期货交易就失败了,其他期货品种也一蹶不振。此外,在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弊端,如集团操纵。香港期货市场从1982开始整顿。经过有关各方多次协商和香港政府的协调,由几家银行组成的集团与商品交易所于1984达成联合重组协议,将原商品交易所重组为期货交易所。200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SEHK)和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HKFE)重组为股份,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HKSCC)合并,后者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
关于期货监管,由于5438+0987年6月和5438+00年6月全球股市大跌,戴维森委员会建议由一个独立于政府的委员会负责交易所的监管,政府只有在委员会未能行使适当监管时才进行干预。这个框架从6月5438+0989开始运行,至今未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近10年的努力,香港证监会和政府终于在2003年4月颁布了《证券及期货条例》,并于当年4月生效。《证券及期货条例》综合并取代了65,438+00项规管证券、期货及杠杆式外汇买卖的规例。
2.期货交易所和品种
香港期货交易所(Hong Kong Futures Exchange)是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旗下的衍生品市场,是亚太地区主要的衍生品交易所,通过超过65,438+030家交易所参与者(其中许多是国际金融机构的附属机构),为投资者买卖期货和期权合约提供高效和多元化的市场。
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衍生工具市场为各种期货和期权产品提供交易市场,包括股票指数、股票和利率期货和期权产品。香港联合交易所及其附属公司香港期货结算有限公司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期权结算所有限公司已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系统,让交易所参与者及其客户在流动性高及监管完善的市场进行投资及对冲。
目前港交所衍生品市场的产品分为三类:股指产品、股票产品、利率和定息产品。股市指数包括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及期权、恒生中国h股金融业指数期货、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h股指数期货及期权、小型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小型h股指数期货等。股票产品包括股票期货和股票期权;利率和定息产品包括港元利率期货和3年期外汇基金债券期货。
二、香港期货公司的发展历程
1.香港期货公司概述
香港证监会规定,券商必须持有期货合约交易牌照,才能代理买卖期货合约。香港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四类:一是交易员,他们只交易自己的账户;二是经纪人,从事自有账户交易,也是交易代理的一员;三是期货商(FCM),可以从事自有和客户账户交易,也可以作为其他会员的经纪人;第四,商人交易者,他们是可交割商品期货交易商。
香港期货交易所的持牌经纪数目
在这些持牌的期货经纪公司中,小规模的不是直接向交易所下单,而是向当地的大型经纪公司下单。有些大券商可以24小时下单,可以是电话下单,也可以是网上下单,而有些小券商在晚上接到电话下单后,直到下一个工作日才会回复客户订单是否完成。而且根据提供的服务不同,券商在收取佣金、支付手续费、股票保管费等方面也会有一些差异。一些经纪公司收取的费用很低,但他们的服务仅限于买卖指令的执行,而另一些公司则提供研究和投资咨询等一系列其他服务。此外,有些经纪公司会提供网上交易服务、全权委托账户或保证金账户等特殊服务,有些则只允许客户开立现金账户。投资者开户时应表明身份。有的公司要求至少65438+万港币才能开户,有的公司只要求开户后有足够的保证金才能进行交易。
持牌经纪的受规管活动数目
2.香港期货公司分类介绍
香港期货公司可分为三类:一是国际投行;二是香港本土实力较强的金融集团;第三,规模较小的本地或海外证券或期货公司的分行。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等世界知名投资银行在香港建立全球金融的亚太基金会。对于这些国际大投行来说,期货业务只是其全部业务的一部分,其主要客户一般是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即使有个人业务,数量也很少,只选择有资金实力的高端客户。因此,在市场细分方面,他们对金字塔的顶端进行了细分和垄断。
香港本土实力较强的金融集团一般提供证券期货等综合服务,如汇理、佩顿、新鸿基金融、英皇等。除香港本地期货期权外,这些金融集团一般提供买卖全球商品期货的渠道,客户为散户和少量小型机构客户。
3.国际经纪交易
根据香港交易所进行的“2005/2006年度衍生产品市场交易研究调查”的结果,美国、欧洲、日本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交易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而中国内地的投资者交易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在衍生品交易中,无论是总成交额还是外国投资者的交易,大多是通过外国衍生品经纪商进行的。美国控制的衍生品经纪商在为美国和欧洲投资者服务方面最为活跃;欧洲控制的衍生品经纪商积极为欧洲投资者服务,但较少为海外其他地区的投资者服务;中国大陆的投资者主要使用当地衍生品经纪商的服务。
外国衍生品经纪商的数量
三。典型公司介绍-佩顿金融集团
佩顿金融集团(简称佩顿)成立于1990。它是一家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通过五家全资子公司提供全面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投资组合:佩顿期货、佩顿证券、佩顿金融、佩顿资产管理和佩顿融资。公司服务涵盖日本商品期货、美国期货、恒生指数期货、利率期货、证券、单位信托基金及保险相关产品、贷款、股票展览及企业融资,为个人及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投资及金融服务。2002年6月5438+10月,佩顿金融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佩顿金融期货交易类别
佩顿金融集团大事记
1.期货经纪业务占比下降。
佩顿金融集团从事多项金融服务,但期货经纪业务始终占据主要地位。2002年,本集团的期货经纪业务占总营业额的965,438+0%;2003年,占总营业额的93.5%;2004年,占总营业额的75.3%;2007年,期货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下降至365,438+0.9%。
期货经纪业务在佩顿金融集团总营业额中的比重下降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他业务的扩张,另一方面是由于期货经纪业务的收缩。佩顿是香港最大的日本商品期货经纪商,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占据无可比拟的领先地位。2006 54 38+0-2003年,期货业务处于扩张过程中,但从2004年开始,期货业务不断萎缩,出现亏损。
期货业务萎缩的原因有二:一是投资者转向其他投资工具,减少日本商品期货的买卖,尤其是谷物、原糖、红豆等基础商品,香港的日本期货市场交易萎缩;二是2005年以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持续增长,劳动力市场开始复苏。佩顿拥有的优秀、能干的客户总监成为竞争对手甚至银行的目标,导致大量客户流失。
2005年,佩顿金融集团来自日本期货交易的佣金收入由2004年的9970万港元下降49.6%至5300万港元,集团全年经营亏损达11万港元。2006年,期货合约的经纪佣金收入较2005年下降30.8%,至3620万港元。2007年,期货合约的经纪佣金收入较2006年减少9.7%,至3,270万港元。
2.其他业务的扩展
佩顿金融集团的定位是“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机构”。因此,除期货经纪业务外,还大力发展其他金融业务,如证券经纪和证券融资融券、企业融资、理财和保险代理、资金拆借、坐盘交易等业务。2007年成交额的构成显示,成交额排名前四的公司分别是期货经纪、理财及保险代理、证券经纪及证券融资融券、坐庄交易,相当于自营业务。
此外,佩顿金融集团定位于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出了多个投资项目,主要分为三个领域:
先寻找商机收购内地金融期货公司权益,然后有效快速进入内地市场。2007年7月,集团与三家内地典当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内地建立典当连锁业务,并计划收购内地一家期货公司。
二是私人投资,除了在内地拓展券商相关业务外,计划投资香港和中国内地具有增长潜力的上市或私人公司。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以从股价上涨中受益;另一方面,私营公司可以通过成功上市获得可观的回报。在权衡不同的选择后,我们于2007年7月收购了一家从事开发和提供光学字符识别系统的私人公司20%的股份。
第三种是基金管理,与不同的基金经理合作管理一系列基金,投资于内地的a股或h股或多个物业项目。
2007年佩顿业务的营业额及比重(单位:港元)
3.打造集团品牌
佩顿金融集团非常重视品牌建设和推广,在市场营销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电视广告、参加金融博览会、香港和内地的合资研讨会,以及报纸和广播媒体的金融信息节目,以打造品牌效应。事实证明,佩顿金融集团的品牌建设是比较成功的,在许多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心中树立了诚信、专业的形象。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佩顿金融集团的知名度,为集团带来了更多的业务。
此外,佩顿还在业内率先成立营销团队,探索和倡导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研究实力。这些营销活动通过推广新服务和跨产品营销机会,进一步塑造了公司的形象。
4.员工培训
根据集团“综合金融服务”的定位,佩顿一直致力于吸引更多的高管加入,以加强各方面的实力,迎接未来的挑战。佩顿金融集团一直将员工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如为客户总监设计一系列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鼓励客户总监和理财规划顾问取得各类金融产品牌照,根据客户不同的投资目标和要求,为客户提供全面、详细的意见。
随着香港市场竞争的加剧,佩顿越来越重视研究。一方面服务于其“专业要求”;另一方面,集团设立了“坐购”业务,对研究的要求非常高,并为此专门组建了精干的研究分析团队。
第四,香港期货公司发展的启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聚集了众多国际顶级投行,本土期货公司面临激烈竞争。但这些地方期货公司还是在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断拓展业务,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香港期货公司的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细分市场的定位。由于香港金融企业众多,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本地期货公司成败的关键。例如,佩顿金融集团的定位是“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投资理财服务,业务也是围绕这一定位展开的,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二是业务发展的创新。香港金融市场充满创新,业务创新成为常态。对于专注于期货业务的公司来说,将期货经纪业务作为其收入的唯一来源是不够的。在巩固核心期货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利润增长点成为期货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创新的角度,也要求期货公司有广阔的创新视野和必要的人才储备。
三是对员工培训的重视。金融服务业最重要的是人才。无论是增加现有业务的竞争力,还是拓展新业务,都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除了招聘各类高级人才,香港期货公司非常重视对现有员工的培训,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香港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不仅体现在业务竞争激烈,还体现在人才竞争激烈。因此,如何留住优秀的员工也是香港期货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一。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还可以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进一步形成公司的良性循环。员工给公司带来好的业绩,公司给员工提供稳定有回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