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镇经济概况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增长65438±05.4%,分别高于全市和全区7.2%和65438±02.3%的平均增速。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万元,增长18%。第三产业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万元,增长13%。财政收入1283万元,同比增长19.4%,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3877元,比上年增加505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镇荣获“2005年全国百强乡镇(镇)”称号。
2012年,沙溪镇* * *引进百鸿纺织、茶装、郭靖红木家具等5家工业企业,实际到位外资超亿元。其中,百鸿纺织投资6000万元投产,预计2013年新增税收500万元以上,新增员工200人以上。夏布是沙溪的特色产业。全年新引进夏布企业3家,夏布产业总产值已超过8亿元。纳税近3000万元,同比增长100%以上,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54.38+0.3亿元,同比增长20%。粮食总产量达到654.38+0.6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654.38+0.1亿元。全镇年财政收入654.38+0.33亿元,其中国税654.38+0.1.2万元,地税654.38+0.8万元,财政20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纯收入达到7400元,增长11%。获得当年全省百强乡(镇)荣誉称号。
(一)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农业总产值8495万元,增长2.4%;粮食种植面积3.4万亩,增加200亩,粮食总产量1462万公斤,增长6.7%。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工业理念,加大农业投入。投资3000多万元的“袁泉花卉苗木基地”和“青岩西瓜草莓基地”相继引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龙头战略,通过土地优惠、个人所得税返还等优惠措施,支持信达茧丝绸、洪欣夏布等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抓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防火、防汛、禽流感防控。荣获新洲区“2005年三农工作先进乡(镇)第一名”的美誉。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发展潜力强劲。
全年先后引进项目7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袁泉集团沙溪种苗基地,投资21.09万元;青岩西瓜草莓基地,投资1028万元;投资12万元的供水工程;金星夏布厂深加工项目,投资10万元)和3个投资1000万元以下项目(景清米业,投资812万元;洪欣工业扩建项目,投资65438+90万美元;成功电子公司,投资865,438+0,000美元),实际引进内资665,438+0,490,000美元,外资654,380+0,000,000美元,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总体任务。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功能逐步完善,亮点频现。1,完成镇南新区两条主干道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2.完成镇南新区下步路硬化工程、建设路延伸段污水排放工程;3.完成了镇南新区综合市场的立项和用地审批手续,组织人员对老农贸市场进行了债权债务调查和效益分析,为今后农贸市场的拆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完成沙溪大桥桥面维修及引道段路面硬化工程;5.完成龙头路硬化和新生街亮化工程;6.完成了右卫、五里、西坂、宋寨等中心村规划;7、两个农民居住区的运行(龙门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安置45户;农机厂改造小区路面硬化,管网铺设已全面完成,安置农民29人);8.投资12万元的自来水民心工程已投入使用。该项目将有效改善我镇投资环境,解决影响沙溪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9.我镇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强城市管理,投资5万元,配置一批垃圾桶、果皮箱、垃圾坑,开展全镇日常卫生保洁,多次进行集中卫生清理,努力确保全镇环境整洁优美。
统筹兼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殡葬改革成效显著。该镇实施“殡葬改革”零点行动以来,截至年底全镇火化73例,火化率达到100%。实施14“公益性公墓”,为下一步彻底消除农村土葬习俗打下坚实基础。
计划生育工作积极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奖励扶助24人,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2%,计划生育率为68.4%,男女性别比为111:100。全区现有计划生育指标全部完成,计划生育“三户”活动深入开展,持续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夯实了人口计生基础工作。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为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特别是优先发展教育和加强师资队伍自身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九五”和“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初中比例均为100%。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实施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群众体育活跃,民兵预备役、拥军优属、国防教育、信访、统战、统计、宣传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2沙溪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创新新农村建设新思路,抓重点、展形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