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有多少艘航母?
在条约的限制下,日本海军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迅速增加航母的数量。其中,所谓“航母储备舰”,就是在一些战舰的设计中,提前考虑了未来可能改装成航母的需求,以方便未来的改装工作。此外,日本军方还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商船的设计和建造,战时大量征用这些商船,并对其进行改装服役,以增强其航母实力。
凤翔号:日本航母的老兵和试验舰
是日本海军航母老兵。在该舰开工之前,日本已经改装了一艘运输舰“若宫丸”进行水上飞机搭载试验。“凤翔”号在建造之初被列为“间谍舰”,后来成为海军的第一艘航母。19210在浅野长晟造船厂开工,1922下水,12完工。试验排水量9494吨,航速25节,有4门140毫米火炮,2门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该舰也是日本航母的试验舰。原设计中,前段起飞甲板向下倾斜5度,为的是方便飞机起飞加速,飞机起飞时右舷的三个烟囱可由垂直变为水平;舰岛前有专门为水上飞机回收设计的起重机。直到1923,凤翔才将这些错误的设计一一纠正:前飞行甲板被夷平,舰岛被拆除,飞行甲板下的舰桥被更改。
1944年,为了搭载新型战机,凤翔号飞行甲板加长至180.8米。因为改装的飞行甲板长度超过舰长太多,航母的耐波性降低,无法在海洋中移动。
“赤城号”:山本担任船长的著名船只。
“赤城”号原本是“天成”级战斗巡洋舰的一艘。“赤城”于1920和65438+2月在武冈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到1921,两艘“天成”级战列巡洋舰改装成航母。1923关东大地震损坏了泊位上天成的龙骨,最后只剩下赤城作为航母出现。
《赤城》6月重启1923,11,4月上线1925,3月完成1927。它的三层甲板设计相当特别:顶层甲板是飞机起降甲板;第二层甲板被称为“炮塔甲板”,因为那里有一座舰桥和两门203毫米口径的主炮成对安装。第三层是飞机起飞甲板,长56.7米,可搭载60架战斗机(16战斗机,16侦察机,28架攻击机)。试验排水量34364吨,航速31节。
1938年,“赤城”进行了一次大的改装,拆除了原来的炮塔甲板和起飞甲板,将顶层甲板扩建为飞行甲板,舰载机数量增加到91架(16架战斗机,51架攻击机,24架俯冲轰炸机),并配有运送飞机的升降机。试验排水量增至41.300吨,航速31.2节。
赤城号是日本海军的著名舰艇之一。1928~1929期间,日本著名海军军官山本五十六担任该舰舰长,该舰在偷袭珍珠港时也作为机动部队的旗舰使用。后来,赤城还参加了爪哇海战争和中途岛战役。中途岛海战中,赤城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下的两枚炸弹击中,引发大火。大火损毁了弹药库,连锁爆炸迫使赤城号船员弃船。最后日本用自己的“诺芬”号驱逐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加贺”:关东大地震使其能够接任该职。
隶属于“土佐”级的“加贺”号原设计也是战列舰,也是“八八舰队”计划的产物。
“加贺”号于1920年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次年6月下水,航母改造工程于165438+2093年10月开工,1928年3月完工。其外形与赤城相似,也是三层甲板,排水量33693吨,航速27.5节,可搭载60架飞机。
1934年,“加贺”号也进行了大幅度改装,并于一年后完工。主要目的是延长飞行甲板,舰载机增加到90架(15 90战斗机,45架89攻击机,30架94俯冲轰炸机),速度提高到28.3节,排水量提高到42541吨,续航能力提高。
“加贺”已与“赤城”配对,编入日本海军1空军;偷袭珍珠港是卓有成效的,在进军南洋的过程中也功不可没。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期间,遭到美军俯冲轰炸机攻击,被三枚炸弹击中,引发大火,数小时后沉没。13年成军的1航空队全军覆没。
“龙船”:日本海军后续小型航母的模型
在1924的日本军舰补给计划中,计划建造1 27000吨级航母和3艘10000吨级航母。
“龙让”号原计划排水量9800吨,使用“叶青”级重巡洋舰的舰体,航速30节,搭载约24架飞机。1924 11年10月“龙船”于1931年4月在横滨三菱造船厂下水,随后被拖至横须贺进行装配。此时军方要求舰载机增加到36架,工厂不得不更新设计,增加机库,这样舷边高度降低,耐波性变差。1933年5月完工时,测试排水量12732吨,66000马力,航速29节,续航力10000海里(14节),飞机48架,官兵924人。
“黑龙”: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标准建造的航母。
“黑龙”号是日本第一艘按照航母标准设计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大部分航母都是由其他战舰改装而成。黑龙的建造也是一波三折。根据《华盛顿公约》的规定,当时日本还可以建造一艘总吨位为21000吨的航母,所以最初设计了两艘总吨位为1050吨的航母。但海军要求在10500t航母上安装5门203mm舰炮、20门127mm高射炮和100飞机,这对于10000t航母来说是不合理的要求。进入预算审查阶段后,这些要求有所减少,航母的自卫武器数量减少到5门155mm舰炮和16门127mm舰炮。
黑龙于1934+01年6月在舞钢海军造船厂开工,1935年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18800吨,150。
服役后,该舰随“龙飞”号编入第2航空队,搭载飞机57架(21零式战斗机,18 97攻击机,18 99俯冲轰炸机),曾支援日军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侵略,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六月中途岛之战是黑龙战斗生涯的最后一幕。该舰在美国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和企业号俯冲轰炸机的攻击下沉入海底,舰上1103名官兵只有385人生还。
“龙飞”:鱼雷“自杀”,水兵得以逃脱。
“龙飞”号为黑龙级2号舰,1936年7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1937+01年6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试验排水量20165吨,航速34.6节,续航力7670海里(18节以下)。可搭载72架飞机,11名官兵。
“龙飞”自服役以来一直与“黑龙”共进退。中途岛战役的同时,在袭击黑龙六小时后,美机再次造访飞龙。该船被舰桥右侧前方飞行甲板上的四枚炸弹击中,前部升降舵被炸飞,飞向舰桥上部井道,引发火灾。6月6日夜0点宣布弃船,包括山口文多在内的416官兵牺牲。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驱逐舰“卷云”号奉命向龙飞旋转两枚鱼雷后,被困在龙飞舱底机舱的70名日本水兵在鱼雷击中并爆炸后奇迹般地从缺口逃出,34人在海上漂流15天后被美国船只救起。
“翔鹤”级:全盛时期的宠儿,偷袭珍珠港的领军人物。
翔鹤级航母包括“翔鹤”号和“瑞和”号。1936年,日本单方面退出伦敦裁军会议,从此海军造船项目如脱缰野马般扩张。“翔鹤”级航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翔鹤于1937年2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19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瑞和号由川崎神户造船厂于1938年5月建造,1939年10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试验排水量29800吨,可搭载84架飞机,1.660名官兵。两艘航母都属于1航空队的第5航空队。他们曾在日本海军全盛时期服役,参与偷袭珍珠港、东南亚和印度洋。
“翔鹤”号在珊瑚海海战中因甲板中弹无法起降,返回武冈检修,于是第5航空队避开了中途岛战役。到第三次索罗门海战,该级舰成为日本唯一主力航母,但在1942和10的南太平洋海战中,“翔鹤”号再次受损,返回横须贺检修。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第5航空队再次出击。19,“翔鹤”号遭到美国潜艇“蓝鱼”号发射的4枚鱼雷攻击,导致弹药库爆炸,1263官兵随舰沉没。
马里亚纳海战中,“瑞和”号被炸弹击中,随后返回舞钢进入干船坞检修。1944,10年10月20日,“瑞和”号进入莱特湾战役,担任日本北方军旗舰。25日,“瑞和”号遭到美军舰载机猛烈攻击,各有7枚鱼雷和7枚炸弹,在恩加诺角沉没。1700名官兵只有970人获救。
“翔凤”级:名为潜艇支援舰,实际上是航母预备舰。
翔凤级航母包括翔凤号和瑞风号,其前身分别是潜艇支援航母“剑崎”号和“高崎”号,在设计之初就被列为“航母预备舰”。“高崎”号1939下水,航母马上改建。1940年2月竣工,更名为“瑞丰”。“剑崎”比“高崎”更早于1939 1下水,但直到1941才重修,同年1完工,改名为“翔凤”。
改装后的“翔凤”排水量13100吨,航速28节,续航力7800海里(18节)。该舰可搭载6架零式战斗机、12 97攻击机和10 99俯冲轰炸机。788名官兵。
“翔凤”的1和最后一次攻击是在珊瑚海海战。战斗中,“翔凤”号被美军飞机密集攻击的7枚鱼雷和13炸弹击中,于5月7日1942沉没。这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瑞丰”号于5438+0944+00年6月在恩加诺角被美军飞机轰炸,击中两枚鱼雷和两枚梅子弹后沉没。
《龙凤》:甲板上设烟囱,掩人耳目。
“龙凤”的前身是潜艇支援航母“鲸鱼”号。横须贺8月开工1933,3月完工1934,排水量13048吨。也被列为“航母预备舰”。
1941年底,“巨鲸”号开始进行其航母的改造。6月完成1942 11,更名为“龙凤”。排水量15300吨,航速26.5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官兵989人。龙凤可以搭载21架战斗机和9架攻击机。
龙凤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轻微受损后返回日本。后来飞行甲板加长了15米,可以搭载新型战机。1945年3月19日,“龙凤”号停靠武冈时失去动力,作为浮动防空炮台使用,直至日本战败。战后,“龙凤”号用于运送海外日军战俘和侨民回国,最终于1946年4月解体。
“鹰”级:只能用于训练和空运任务。
“鹰”级航母包括“狗鹰”、“云鹰”、“冲鹰”等。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海军就有一个计划,补贴私人航运公司建造大型邮轮,以防有一天被征用改造成航母。
1937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上述计划。凡排水量6000吨以上、航速19节以上的客船、游船、货船,在建设期间由政府给予“补助”。1940年,日本海军迅速扩张时,三菱长崎工厂的游轮“春日丸”被日军征用。当时船的建造已经完成了30%左右。1941年5月,该舰转入佐世保海军造船厂改建,同年9月完工并编入第5航空兵团,后编入第4航空兵团。试验排水量20000吨,航速21.1节,续航力8500海里(18节),飞行甲板长172米,宽23.5米,官兵747人。
建成后从未作为航母使用,多用于训练和飞机运输任务。只能算是飞机运输船。“春丸”于1942年8月更名为“鹰”,正式编入日本航母行列。“春日丸”的姊妹船包括“蒲甘丸”和“新田丸”两艘。偷袭珍珠港前夕,“八卦丸”被军方征用。1942年初改建,同年5月竣工。改名为“云英”。新天丸的改造也于同年6月165438+10月完成,更名为重影。
上述三种舰艇速度较高,常规航母距离较远,只能为运输舰队护卫、护航或充当运输机平台。“鹰”号于8月1944日在吕宋岛西北海域被美国潜艇击沉。“云英”号于9月1944+01日在东沙岛以东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2月4日,1943+65438,“冲瀛”号在日本八丈岛以东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
“猎鹰”级:整体性能不亚于正规航母。
“猎鹰”级航母包括“猎鹰”和“飞鹰”,服役背景与“鹰”相似。为了应对1940东京奥运会,日本邮电部决定建造两个六轮的大型豪华场。日本军方愿意提供60%的补贴,但要求这两艘邮轮必须满足长210米、宽25米的规格,航速在24节以上,排水能力在26600至27000吨之间,三个月内可以改装成航母。
1号下水“津原丸”于1939年3月在三菱长崎工厂开工,第二艘“出云丸”于同年10月30日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1940年10月,游轮决定改造成航母,并在建造工作完成前被军方收购。“隼鸟”级的改造项目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进行。“水原丸”号于5月初1942完工,7月中旬更名为“隼鸟”号。“出云丸”于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为“鹰”。试验排水量27500吨,水线长215.3米,宽126.7米,飞行甲板长210.3米,宽27.3米,航速25.5节,续航力12,565,438+0海里(18)。
1942年7月,猎鹰与飞鹰一起编入第3舰队第2航空队。中途岛战役一个月后,由于日本海军舰载航空兵严重不足,他们从二线预备部队调整到一线作战;10参加所罗门群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攻击美国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母。美军进攻塞班岛时,也有进攻的记录。
1944年6月20日,马里亚纳海战中,“雄鹰”号在他们嵌套的舰载机后方时,被1鱼雷击中。鱼雷爆炸后,航空燃料库被毁,挥发的油气充斥舰内。两个小时后,石油和天然气被引爆,随后是一场无法控制的大火。强烈的爆炸声让舰上官兵误以为舰艇被另一枚鱼雷击中。爆炸后不久,老鹰翻船沉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海战中,有三艘日本航母在遭到鱼雷攻击和油气引爆后被击沉。
当天,猎鹰也被两枚炸弹击中,损伤并不严重。1944 65438+2月9日,“猎鹰”号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受损严重。但由于布雷时弹药库和燃料库都是空的,幸运的是,爆炸并没有跟随姐妹舰的脚步。修复后的“猎鹰之鹰”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战后1946年8月解体。
秃鹰:由德国商船改装而成的航空运输船。
“神的前身是一艘德国商船“沙恩霍斯特”。该船于1935年在德国不来梅建造。属于德国洛德航运公司远东航线的定期邮轮,排水量18184吨。因为大西洋在英国手里,回不了家,我只好留在神户。
1942被日军收购,同年9月改装航母。由于舰艇原始资料难以获得,改装工作进展缓慢,直到武冈海军造船厂1944年春天才完成。试验排水量20900吨,水线长189.36米,宽25.6米,航速24节,马力26000,续航力8000海里(18节),飞行甲板长180米,宽245米,官兵834人。
1944年7月编入1海上警卫队,担任舰队护航任务。1944 165438+10月17日,在一次从日本到新加坡的护航任务中,在黄海济州岛以西海域被一艘美国潜艇击沉,结束了其作为航母的短短5个半月。
海鹰:从客船、袖珍航母到训练靶舰
“海鹰”的前身是日本大阪海运公司所属的客船“阿根廷丸”号。1939于5月在三菱长崎工厂完成,也是日本大型商船“赠与”支持的产品。原排水量12577吨,16600马力,航速21.48节,可载客901人。中途岛战役后,1942 65438+2月由三维长崎工厂改装,次年完工,改名为“迎海”号。海鹰排水量16700吨,水线159.59米,飞行甲板160米,宽23米。它是鹰式最袖珍的航空母舰。“杨彦”级驱逐舰由于更换了52000马力的主机,航速提高到23节,续航力7000海里(18节),可搭载587名官兵。舰速太慢,只从事舰队护航、飞机运输等后勤任务,没有投入线下作战。
3月1845,19日,“迎海”号在吴军港沿岸被美军空袭损坏,被拖回濑户内海的贝福湾作为训练用靶舰。同年7月24日,在别胡夫湾遭英国海军航空兵攻击后搁浅,直至战争结束,于1946年9月解体。
“大凤”:油气“窒息”使其灵魂回归大海。
这是日本海军最后一艘大型正宗航母。当时日本海军急需扩充航母实力,以抗衡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日本海军认为,美国有5艘大型航母,还会再建两艘,而日本只有6艘一流航母(赤城、加贺、黑龙、龙飞、翔鹤和瑞和),因此需要再建一艘大凤与之抗衡。该船由川崎重工建造。是1939预算通过后设计的,1941完成。
在设计中,该舰吸收了从实战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并强调加强防护装甲。由于装甲重量的增加,飞机的数量不得不减少。原设计排水量33900吨,但为了增加消防设备和高射机枪座,增加到34200吨。
舰载机61架,其中包括19架狂风战斗机,6架蔡赟侦察机,36架流星攻击机。由于机库已满,13飞机必须露天停放在飞行甲板上。该舰航速33.3节,160000马力,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最大试验排水量34200吨,水线长253米,宽27.5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宽30米,官兵65438+。
大凤于1943年4月下水,于1944年3月完工,隶属于1机动舰队航空队。用“翔鹤”和“瑞和”。1机动舰队拥有9艘航母,450架飞机。当时大凤号上有27架零式战斗机,18架天山攻击机,27架彗星和99架俯冲轰炸机,3架侦察机,共计75架。
1944年6月,“大凤”第一次出击,出现在19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第一波飞机升空后,美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舰岛底部,动力系统产生的火花瞬间引燃油气。爆炸冲击波无法吹穿两栋建筑的装甲和飞行甲板,而是在舰内引发了“闷爆”。惊人的爆炸摧毁了船上所有脆弱的结构,但大凤在沉没前仍在海上漂浮了1个多小时。该舰因“窒息”伤亡惨重,死亡官兵超过1000人。
“Nobuka”号:在第一次航行后不到20小时就沉没了。
本舰原为第三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于1940年5月开工建造。但在横须贺造船厂建造过程中,由于中途岛战役中航母损失惨重,中途改装为航母。1944 165438+10月9日完成。
“诺布卡”号本身搭载的飞机并不打算用于攻击任务,只用于自己的警卫,所以搭载的飞机数量并不多。虽然试验排水量达到68059吨,飞行甲板长256米,宽40米(是二战时期最宽的航母),但仅计划搭载38架狂风战斗机、18流星攻击机和9架蔡赟侦察机。总共65架飞机;然后改成了20架战斗机,27架俯冲轰炸机,共计47架。
农心的水线长256米,宽36.3米。航速27节,150000马力,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官兵2400人。船厂夜以继日地工作,简化建造流程,终于在1944 165438+10月19日交付了该船。165438+10月28日,“Nobuhiro”起航,在濑户内海首航,船员和船厂工人共1900人。不料,28日夜21左右,“Nobuka”被美军潜艇“射鱼”发现,29日凌晨遭到4枚鱼雷攻击命中。虽然设计上可以抵御20多枚鱼雷的攻击,但信行号没有安装,水密舱工程没有完成,船上的船员也没有经过训练。在矿井中两个半小时后,由于锅炉进水,信行号失去了所有动力,五个小时后倾覆沉没。
“Nobuka”号是二战中最大吨位的航空母舰。日本人花了四年半的时间建造它,但它在第一次航行的20小时内就被击沉了。
“千岁”级:曾是袖珍潜艇和水上飞机的母舰。
该级舰包括“千岁”号和“甘代田”号。前者是水上飞机航母。最初设计为排水量仅46吨的袖珍攻击潜艇的航母,平时可作为水上飞机航母和高速油弹补给舰,也可作为航母预备舰。
千岁号于1934+01年6月在舞钢海军造船厂开工,1996+01年6月下水,1938年7月完工。千代田1936+2月开工,1937+065438+10月下水,1938+2月竣工。在水上飞机航空母舰时代,有两艘船活跃在中国大陆海岸。中途岛战役后,决定将千岁号和千代田号迅速改装成航母,分别进入1942、11和1943的佐世保和横须贺造船厂开始改装。
千岁完成于1943年8月,千代田完成于1943年2月。试验排水量13600吨,飞行甲板长180米,宽23米,其他性能基本相同。可搭载21战斗机和9架攻击机,共计30架。但由于机库空间不足,7架战机必须露天停放在飞行甲板上。
建成后,千岁编入第3舰队第50航空兵团,从事运输机和护航舰队的任务,千代田编入12航空舰队的51航空兵团。1944年2月,两舰同日改编为第3舰队第3航空队,6月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千岁在恩加诺角被美军俯冲轰炸机击中,于5438年6月+10月25日上午沉没。“千代田”号当天下午遭到美军巡洋舰炮击,中弹沉没。
云龙级:日本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母。
云龙级航母包括云龙号、天成号、桂号、葛西号、阿苏号和生驹号,是继1942年大凤号之后,日本海军设计的最后一批中型常规航母。“云龙”方便两个月后在横须贺开工(8月1942),9月下水1943,8月完工1944。试验排水量20450吨,水线长223米,宽22米,152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计划搭载战斗机20架,侦察机6架,俯冲轰炸机27架,共计53架,1.556官兵。
云龙号的建成恰逢马里亚纳海战结束,日本航母舰载机完全丧失。虽然随“天成”号编入1航空队,但根本没有作战用飞机,只能从事训练任务。1944 65438+2月18从武冈出发,运送“樱花”特攻队和陆军部队到马尼拉。19在东海航行时,被美国潜艇发现并攻击。由于击中云龙号的两枚鱼雷引爆了舰前弹药库和航空燃料库,在剧烈的爆炸中,云龙号迅速沉入海底,舰上1240官兵全部遇难。
至于“云龙”级的其他姊妹舰,都是在“云龙”之后建造的。计划建造六艘,但实际上只有五艘开始建造。终于在1“鞍马”还在图纸操作阶段的时候,战争结束了。实际开工的5艘中,只有天成号和桂号完工。“天成”于1944年8月在三菱长崎工厂完成,编入1空军。1945 3月19靠泊武冈时被1炸弹击中,7月24日空袭中再次被3枚炸弹击中,落入军港。1946二月解体。
“桂号”于1942年2月在武冈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1944完工后编入1航空队。这是日本投降后仍可使用的最大吨位战舰。此后一直从事运送海外日军战俘回国的任务,于1946年2月解体。
“葛西”号于1943年4月在三菱长崎工厂开工,1944年10月下水。因战局恶化,于4月1945终止施工。战争结束,工程完成84%,1946年9月解体。
至于“Asu”,6月在武冈海军造船厂开工,1943,10月下水后停工,工程进度完成60%左右。1945年7月,日本在准备所谓“局部决战”前夕,被应该是“樱花”特攻机的靶船损坏搁浅,1946年2月解体。
生驹于1943年7月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于1944+01年6月下水后半途而废,仅完成60%的进度,于1946年解体。
“伊吹号”:一艘死胎的前重型巡洋舰。
“伊吹”号原为日本海军于1941年建造的“古灵”级重巡洋舰,于1942年4月在武冈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1943年5月,该船下水,锚泊武冈,未施工。
直到日本出现新的舰载机,伊吹才被用来改造成航空母舰。1943 165438+10月,“伊吹”号在佐世保开始了航母的改建工程。预定排水量14800吨,水线长198.35米,宽21.2米,马力72000,航速预计达到29节,续航力6300海里(18节),飞行甲板长205米,宽23米,官兵预计达到62000人
1945年3月,“伊吹”工程完成80%时,因战局恶化停止施工,战后1946+00年6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