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0年,中国本土猪岌岌可危!外地猪占据90%市场,本地猪该如何翻身?
结果,中国土猪又被记住了。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消费的约7亿头猪中,本地黑猪仅占2%左右。
但在1994之前,中国土猪的市场份额约占90%。
这种巨大的份额差距使得中国本土黑猪的地位岌岌可危。
从占领餐桌到被人记住,中国本土生猪养殖业经历了什么?
生猪市场巨变:餐桌上95%的猪携带外源基因。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养猪大国,但可能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猪的国家。
根据充分研究的资料,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0多年前。
有趣的是,古人对猪的思考不仅仅是吃。他们还用猪来祈求风调雨顺,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遗憾的是,中国很大一部分家养猪种没有延续这一习俗。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上有300多种猪,其中中国有125种,地方有88种。
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国特有的88个地方猪种中,已有8个猪种(虹桥猪、杨亚猪、平潭黑猪、福洲黑猪、潘阆猪、北港猪、河西猪、横泾猪)直接灭绝,处于濒危和濒危状态的有30多个品种,形势不容乐观。
说到本地猪的没落,就不得不提到外地猪的进口。
中国种猪进口贸易始于清末,当时有少量美国汉普种猪传入中国,但影响不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的生猪市场真的开始吃不消了。
当时国内猪肉消费开始增加,人们更倾向于吃瘦肉。
养殖场需要扩建,但国外猪又具有吃得少、长得快、瘦肉多的特点,于是大量引进种猪,国外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风靡一时,迅速占领了中国猪圈的90%,促进了国内养殖业的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当地的生猪市场被反复挤压。到2007年,中国本土生猪的市场份额不到2%。
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并不是土猪衰落的全部原因。2010的口蹄疫疫情和2018的非鼠疫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地方生猪的地位。
2010年中国生猪存栏量锐减,直接导致2011年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当年国内猪肉进口量同比增长3倍,直接超过1万吨。
当时中国的猪肉进口贸易开放,美国、墨西哥、芬兰等国都从中分了一杯羹。
同时,为了恢复产能,大量引进国外种猪。
2018这种情况又重演了。
非鼠疫袭击后,国内生猪产能骤降,此后进口肉类和进口种猪数量大增。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20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猪124818头,其中2020年全年进口量为30530头,创下十年来最高纪录。
2021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猪24462头,耗资2.4亿多元。
引进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国外对我们进行了技术封锁,种子公司卖给我们的是二流种猪。经过一定的育种过程,每一代种猪都会退化。
尽管如此,短短40年间,在“引进-育种-退化-引进-育种-退化”的过程中,国内餐桌上95%的猪都带了国外猪的基因,中国本土猪被边缘化了。
原生黑猪的两个缺点:肥而慢。
至于本地猪被边缘化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两点:肉肥,生长慢。
一方面,国内生活水平提高后,瘦肉成为大家的新宠,而中国本土猪的瘦肉率只有35%左右,而外国猪似乎也有自己的瘦肉基因,瘦肉率可以达到65%以上。从商业角度来说,外国猪更占优势。
另一方面,在生长周期中,本地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需要1年,外猪吃4-6公斤饲料增重1公斤肉只需要6-7个月,外猪吃2-3公斤饲料增重1公斤肉只需要6-7个月。
本地猪赚钱的优势是直接被外地猪碾压。
当然,土猪也不是一无是处。经过几千年的“基因锤炼”,土猪的耐寒、耐热、高原适应性、耐饥、抗病等性能依然值得肯定。
但养猪是为了盈利,养一头本地猪的财力物力可以养两头外地猪,市场自然会青睐养外地猪。
说到底,生猪市场大了以后,本地猪商业实力不强,逐渐被市场遗忘。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地方生猪生存形势的严峻性,从1996开始陆续出台了各种保护政策,比如建立地方生猪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投入科技资源进行各种养殖保护方式。
目前,全国共有79个保护区和37个基因库,包括宁乡猪、荣昌猪、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和太湖猪、黄淮海黑猪等35个猪遗传资源保护场,以保护物种。
捍卫本土猪:全力打造“猪芯片”
仅仅保护物种是不够的。如何让土猪在市场上重获“生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也取得了进展。例如,2009年以来,一些科研单位以金华猪和国外品种(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为材料,培育出“白金华猪”和“金武猪”新品种,一些专用品系将瘦肉率提高到56%。
自2011年底以来,广东企业培育了10年皮毛黑色、肉质优良的“黑猪一号”新品种。
2018年,成都种猪场成功选育出改良版成华猪,8个月即可出栏,保留了成华猪肉纤维多的特点,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国内各大猪企在养殖方面也各显神通。
新希望六和从2008年开始建设繁育体系,目前已经培育了约12000头纯种猪。
牧源股份公司建立了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不再依赖进口种猪。
大北农拥有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生猪繁育体系,每年提供超过65438+万头优质纯种猪。
顺鑫农业拥有国家级核心种猪场,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累计供应生猪品种约1万种。
不仅如此,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支持全国种业组建企业发展的通知》,将大北农、新希望、石闻等25家生猪养殖企业全部纳入补短板组建,官方率先加紧培育“猪芯片”。
可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全力加快种猪育种,努力解决种业卡壳问题。
有专家建议,国内育种应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模式,享受数据联合育种。
只有解决了育种问题,濒危猪种才有机会“复活”。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能做研究,不能参与育种,但是可以为市场选择——吃!生活水平高了以后,除了吃,还要追求吃香!作为中国的初级肉类消费品,本地猪肉选择越多,市场越大,也越容易商业化。
令人欣慰的是,广州等沿海地区的土猪市场份额从最低的1%回升至10%。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土猪将再次大规模走上中国人的餐桌,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