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企收购外企?

2010在全球经济逐渐走出危机的时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情依然不减。

并购是企业外部成长战略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成长最快的方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说:“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是在没有某种程度或某种方式的合并下成长起来的,也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主要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山东等地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中央财政补贴8亿灌溉土地。上海公布房产税细则。

据悉,6月5438+10月新增贷款超过1.2万亿,经常项目顺差2010增长25%。欧盟计划改革金融稳定机制。澳门赌王何鸿燊撤回对家人的指控数千名各国游客滞留埃及机场(组图)付鹏:我对拐卖儿童事件的思考。金融危机带来了冲击和机遇。中国受危机影响较小,外汇储备庞大,资本冲动活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引发了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潮。2010在全球经济逐渐走出危机的时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情依然不减。

海外并购:硕果累累。

德勤2010年度报告《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M&A新篇章》显示,中国企业海外M&A成绩斐然..

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境外M&A活动呈现爆发式增长,交易总金额达342亿美元,完成境外M&A交易143笔,平均每季度36笔。相比之下,2003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季度平均成交仅为16。这充分证明了海外并购的交易层面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海外收购的交易额也在上升。2010上半年,所有海外M&A交易的79%超过5亿美元,2009年为73%,整个报告期为74%。然而,在2010年上半年,所有交易中只有6%的交易金额在15万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而2009年这一比例为8%。

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范围也在扩大。在过去的七年半时间里,中国企业80%的海外M&A交易集中在五个国家。仅2010上半年,上述五国的M&A仅占75%,中国企业开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国际M&A机会。

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需要进口原材料,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为了维持中国经济增长所需的原材料输入,中国政府鼓励国有企业收购世界各地的矿业公司和油气生产及勘探公司,以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风险。国有银行为这些并购公司提供支持。第二,海外扩张的意愿。很多国企海外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在海外形成规模经济。一些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正逐步寻求拓展海外市场,以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异中获取利润或干脆避开激烈的国内竞争。第三,收购国外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动机。中国制造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海外知名品牌和获得世界一流的工艺流程来提高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这种情况目前在汽车行业最为常见。

M&A的重点:三大领域

根据研究报告,海外投资者在中国收购的三大领域仍然是能源、采矿和公共事业、工业和化学工业以及电信、媒体和技术行业(TMT)。自2003年初以来,已完成372项交易(占总交易的67%)。排名第四的消费品和金融服务各占7%,而2009年金融服务占20%。

值得注意的是,2010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M&A交易在各行业中的占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在2010上半年,能源、采矿和公共事业领域的收购随着总交易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达到全部交易的40%,而在2003年至2010上半年期间,这一比例通常仅为30%。2009年,能源和资源行业的交易占总交易的32%。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海外M&A交易占所有交易的20%。电信、高科技和传媒行业从2009年的11%上升到14%。

但从交易额来看,虽然2010上半年中国企业在能源、矿业、公用事业领域的海外M&A交易额仍占较大份额(74%),但由于工业、化工等传统防御性行业(10%)的增加,金融服务领域的交易额(8%)有所下降。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中国海外矿业M&A交易近年来大幅增加。2009年,中国海外矿业M&A交易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市增长,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共完成28笔交易,交易金额87.3亿美元。中国海外矿业M&A 2010上半年的交易显示其交易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本期第二大交易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以2.44亿美元收购非洲矿业有限公司(AML)12.5%股权。

2010上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海外M&A交易达到高峰,* *完成8笔交易,累计公布交易金额116亿美元。这个交易额相当于2009年全年,累计投资额也在增加。2009年中国油气行业海外并购累计投资额仅为6543.8+0.09亿美元。2010上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海外M&A交易平均交易额达到14亿美元,是2003年至2009年平均交易额(7.95亿美元)的近两倍。

为什么海外并购过于集中在能源、矿业和公共事业领域?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已经极度匮乏,中国企业到海外寻找石油和矿产越来越受欢迎。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收购,说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并购的主要目的和动机。

事实上,海外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和资源企业。原因可能是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主要在国内,国外的生产成本比国内高。此外,许多外国对中国企业实行技术限制,许多中国需要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被禁止向国外销售。然而,由于企业文化和品牌运营能力的差异,中国企业很难成为国外品牌服务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M&A的主力军:国企

就M&A资金的实际数额而言,民营企业远不能与国企相比,M&A的主力军仍然是大型国企。

研究报告显示,在占海外M&A交易总额74%的能源、矿业和公用事业领域,2010上半年中国10重大矿业海外M&A交易中,有6席被国企占据,另外4席被港企占据。2010上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五大海外M&A交易均为国企。2009年,国有企业的交易金额占当年M&A交易总额的80%左右。

山东等地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中央财政补贴8亿灌溉土地。上海公布房产税细则。

据悉,6月5438+10月新增贷款超过1.2万亿,经常项目顺差2010增长25%。欧盟计划改革金融稳定机制。澳门赌王何鸿燊撤回对家人的指控数千名各国游客滞留埃及机场(组图)付鹏:我对拐卖儿童的思考这几年央企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的梳理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已达40153.4亿元,接近中央企业总资产约21万亿元的五分之一,所有者权益为18445.4亿元。从经营业绩来看,这些海外单位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国内单位。央企海外单位仅用全部央企五分之一左右的资产带来了近四分之一的利润。

根据SASAC的数据,海外资产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4%,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9.1%。2009年,央企总资产平均收益率仅为5.3%,比海外资产低3.8个百分点。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央企“走出去”的必要性。

来自SASAC的另一组数据也可以显示这一趋势。据国资委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7.1%,已超过当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平均增速,而所有者权益也同比增长14.3%。

能够成为海外并购的主力军,离不开以央企为代表的广大国企的做大做强。近年来,中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主业,形成了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从19家企业到30家企业,最近三年世界500强榜单中央企数量不断增加,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三家中国能源企业跻身榜单10强,充分显示了国企实力。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国企的实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有银行的积极配合也是重要因素。

M&A场:扩展和拓宽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傅志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根据2010对中国M&A成功案例的初步统计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海外M&A的金额中仍占较大比例,但民营企业在数量和收购区域上具有优势。

20个成功案例中,只有4个是能源开采。M&A涉及的行业范围更广,包括半导体、游戏、网络运营、家电、汽车、汽车配件、消费连锁店等行业,而互联网和网络游戏成为2010 M&A案的主角。M&A场的扩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资源型企业的收购更多的是参股方向,而不是寻求100%收购或者控股收购,试图联合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比如中石化46.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Syncrude油砂公司9.03%股权;中石油和壳牌以35亿澳元联合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煤层气生产商Arrow Company 100%的股权。

第二,很多企业收购国外企业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产业链,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如华润收购太平洋(601099,股吧)咖啡80%股份,进军咖啡连锁市场,完善产品布局;美的电器(000527,股吧)收购埃及家电公司Miraco 32.5%股权,进军埃及市场,辐射非洲、中东、南欧。

第三,M&A的目的是建立国际市场的桥头堡。例如,HNA收购了澳大利亚Allco公司的飞机租赁业务,进入了澳大利亚市场,拓展了全球市场。

第四,能源购买更多集中在与中国政治关系良好的国家。如WISCO出资4亿美元认购巴西矿业公司MMX 265438 0.52%股份,设立合资工厂;中海油支付3654.38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油气商BEH。

展望未来,中国的海外M&A交易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不想说我们正在经历模式的转变,但我认为很有可能会出现另一波海外并购。中国企业正在寻求海外扩张以实现多元化。因此,第一波海外M&A,主要集中在采矿和石油和天然气,已逐渐让位于旨在农业,制造业,金融服务和汽车的新一波M&A。吉利最近以6543.8+0.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好例证。"

关于海外收购领域,我们认为国企海外收购的方向需要多元化,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领域企业的收购,收购渠道和服务体系。国企出国不是采购原材料,而是从代工向高端制造转型。同时要学习跨国企业的品牌运营、渠道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