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代理退保”,以免损失150000。

近日,保险行业“代理退保”之风再次刮起,不少“全面退保”的机构欺骗了不少保险消费者。

那什么是代理退保,代理退保合规吗?到底是不是这些代理退保机构在操作,今天我们就带你通过一个案例来深入了解!

案例详情:

客户李先生,2013,根据自身保障需求,办理了两份人身保险,连续6年按保险合同按时缴纳保费。2020年,受疫情影响,李先生生意受到打击,经济负担加重,导致其中一份保单到续保期才交费。

在60天的缴费宽限期内,李先生正准备存钱付账时,遇到了一位自称在法律咨询公司工作的杨先生。杨先生说:“你这个时候缺钱。不想交保险合同就不交。我有渠道帮你向保险公司申请退保,拿回交的保费。”就这样,李先生听信了杨先生的花言巧语,没有再存钱续保。

随后,杨先生在未经李先生正式授权的情况下,编造了某保险公司代理人违法违规的“事实”,并向保险监管部门投诉,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保。

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初,李先生突发心脏病,发病当天死亡。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李先生的配偶想起自己买了保险,于是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公司根据其中一份仍然有效的保险合同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赔付客户20万元。另一份处于中止状态的保单,本来可以再赔付1.5万元,但是因为没有续保,无法申请赔偿,只能按照保单的现金价值退保。当李先生一家遭遇灾难时,他们本可以得到更多的赔偿。但由于“轻信”,他们失去了保险保障,令人遗憾。

案例研究:

今年以来,“代理退保”的不正之风在行业内屡屡出现。

那什么是“特工自首”?

这种代理退保,简单来说就是一些不法个人或机构在网上发布信息,诱导消费者让其代理人“全额退保”,并收取高额费用,而不顾消费者利益和市场秩序。这是非法黑产,消费者与他们之间的交易不受法律保护,风险极高。如果我们贪图这点小便宜,就会害人不浅!

保险退保以保险合同确定的退保价值为基础。

这些代理商退保的黑产,就是诱导消费者全额退保。作为普通消费者,肯定是希望把交的费用全部退回来的。所以代理商退保的黑产利用了大家的心态,收取消费者的费用。

165438+10月16日,中国银监会再次公开警示“代理退保”风险。据不完全统计,银监会等地监管部门对“代理退保”相关风险的警示超过50次。显然,“代理人退保”已经成为危害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

一、代理退保的危害

代理退保必须掌握客户的个人信息、保单信息、账户信息等。以确保他们获得高额手续费。投保人将全权委托给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可能导致以下风险:

1)财产损失:利用客户身份证信息新开账户,挪用保单价值。就是保单退保了,但是退保钱没了。有人带着钱跑了。

2)征信受损:由于不法分子取得了投保人的全部授权,个人信息账户信息被泄露,你的个人信息被冒用了什么,就不好说了。单纯的做一些牟利的小把戏,反正受损的是投保人的信用信息。你不会知道的。

3)投保损失:不用说,投保几年后,保单退款,保险真空期结束,风险得自己承担。

第二,全额退保是真的吗?

寿险大多是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长期保障,缴费周期也长。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要充分评估自己的保障需求与支付能力是否匹配。一旦签订合同,只有在保单未生效或保单犹疑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全额退保。在保单已过犹豫期的情况下,退保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现金价值退还,以保险合同为准。

三、如何避免陷入代理退保的陷阱?

一、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向保险公司举报。目前,所有公司都非常重视客户体验。

第二,不要轻信和贪婪,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目前没有所谓的正规退保机构,监管单位也不负责审核资质。提醒投保人,如果不随意与代理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存款、银行卡、手机卡、身份证等任何重要信息都可能是骗局。

第三,识别“恶意投诉伎俩”,不信任、不参与、不传播虚假投诉信息,依法维权。

4.后悔买了保险。想自首该怎么办?

退保是被保险人享有的权利,但需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保单保障范围慎重考虑。

根据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终止后,客户将失去原有的保障。而超过犹豫期退保需要投保人承担损失,只能拿回现金价值。具体退保金额和流程,请参考保单合同或拨打保险公司服务热线进行咨询,保险公司将为您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为了避免退保时的损失,建议保险根据自身的保障需求进行处罚,仔细了解保障范围、赔付和保障期限,谨慎选择。

5.退保时如何维权?

消费者一定要通过正常渠道合法维权。消费者如有与保险产品相关的服务需求、疑问或争议,可通过官方服务热线、客服网点等服务渠道向保险公司提出。同时,投保人也可以向当地保险行业协会申请纠纷调解,或者通过诉讼维护个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