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苏州——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人间天堂

苏州园林博物馆

在伦敦,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为学生费孝通的新书作序。看了太湖边小村庄的故事,他觉得“纵横交错的水网平原,是几千年来养育中国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地方”。

这本《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及其背后的“乡土中国”,给费孝通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中,他的家乡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水路”的面貌至今未变。江河湖泊贯穿城乡,随着时间静静流淌。

苏州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拥有1.6万工业企业。它也被称为“制造业之都”。苏州如何科学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历任统治者接力问题:山川河流、森林、田野、湖泊、草地,从单一治理到整体保护;城乡,从二元结构到统筹发展;产业与环境,从矛盾到* * *治理* * *。

这一切,正如费孝通所说:各有各的美,美和* * *。

《记忆中的河流》又回来了。

“江村”的本名是开弦宫村,因村里的河看起来像一把弓而得名。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它是中国最发达的村庄之一。水质好,水运方便。村民们养蚕和种植水稻。在许多情况下,每天有超过65,438,000艘船运送蚕茧和生丝到上海和其他地方。百年后,该村所属的吴江县成为吴江区,道路、房屋焕然一新。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6万元。

箭能飞多远,取决于弓的张力,河流就是不断推动“江村”前进的弓。该村党委书记沈斌说,除了做好“水文章”,高标准实现富民强村目标,别无选择。吴江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开县宫村一度“失守”:水稻、桑葚荒废,农田转给外国人养螃蟹,加工毛衣、窗帘布的小厂随意排放污水。痛定思痛后,蟹塘退居外地,整顿“低散弱”企业,以“费孝通二十六访”为蓝本设计亲子研学、乡村旅游项目,振兴江南水乡。

这也是苏州与水关系的一个缩影。

苏州西南临太湖,北临长江,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河流两万多条,湖泊近400个。水是苏州的灵魂,它赋予了这座2500年历史的古城以不竭的动能:早在春秋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就已兴盛;自汉代以来,江南尤其是苏州的农业生产通过屯田、兴修水利逐渐赶上北方。隋朝时,大运河延伸至苏州,发展水运。明清盛世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群体和市场体系,苏州是整个体系的中心。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苏州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生态敏感性强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人水争地、城水分离的局面,排污超标、围湖造地、河道侵占等现象屡有发生。2014年全市废水排放量达到峰值14亿吨,2016年查出黑臭水体932处。

只有留住“天府之国”,才能配得上“人间天堂”。苏州持续发力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安全。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93亿元,补偿水田99.9万亩、生态公益林30.54万亩、湿地村140个、水源村56个、风景名胜区10.26万亩。

“智慧水苏州”是提升治水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重点工程。苏州市水务局局长陈喜庆说,由于水面大,河湖多,管理力量的需求矛盾一直存在。“智慧水务苏州”推动气象、水文、公安、住建、城管、环保、交通、应急等部门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提升感知与仿真、决策与预警、调度与控制能力,实现“全天候感知、全业务覆盖、全监控流程”。

平位于古城的核心区。伍子胥修建苏州城时,就定位为主要水路。现在两岸有很多商店和游客。以前污染现象严重,8名保洁员平均每天打捞500多斤白色垃圾。“智慧水务苏州”实现24小时实时值守,抓拍不文明行为,有效解决执法取证难的问题。

84岁的葛老人感慨地说,小时候,坪清澈见底,可以跳进去游泳钓鱼。经过两年的改造,我看到了“记忆中的河”流了回来。

江湖相连,城水相依,决定了江湖治理需要上下游协同,左右岸共治。苏州、浙江、上海、无锡等地探索实行“河长联席制”,打破行政壁垒,根据河湖自然属性制定管理方案,解决了嘉兴交界的清溪河等一批难题。两地在几个月内共同清理了沉积了40多年的淤泥。

金秋十月,“千浪稻田”是苏州一道独特的风景。2012年以来,“四个百万亩”工程(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林地各1万亩)使水稻面积逐年减少,变为百万亩以上,也充当了“城市之肾”。苏州多位党政领导提到,如果单纯算经济账,种水稻显然不划算,但能优化生态环境,突出鱼米之乡特色,保证绿色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值得”。

路又堵又长,线就到了。2019年苏州16国考段和50省考段比例为优ⅲ,分别比2016年提高12.5和22个百分点,通过了全国分数最高的试点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复试。到今年上半年,城乡黑臭水体全部整治完毕。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计划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

“姑苏见,人睡江边。”唐代诗人杜荀鹤笔下的风景,今天依然随处可见:周庄、金溪等古镇,小桥流水;古城里,护城河在垂柳下荡漾;就连综合实力领先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充满现代感的苏州工业园区,也被金鸡湖、独墅湖的湖光水色所环绕。

水是城市的景观元素、经济元素和文化元素。苏州有2224处水文化遗产,占江苏省总数的42%,包括1950前修建的水坝、桥梁等水利工程,以及古井、碑刻等遗迹。在苏州每一个重要的水利规划中,都强调“弘扬水文化”,强调延续城水关系的历史肌理和空间格局,挖掘水文化的精神价值,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历时15年,搬迁数十户,耗资2000多万元,这是苏州为修复607米长的钟嘉祥河所付出的代价。它位于平江历史文化区,曾是古城中心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半个世纪前,苏州城人口剧增。为了满足建设新学校和工厂的土地需求,钟嘉祥河和城市里的其他河流都被填平了。

张家祥河畔有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柳亚子故居,江南风韵一览无余。苏州文史学者许说,“水陆相邻,江河街巷并行”是苏州的特色。修复后的河流、民居、河桥、护岸都成为激活和传承水文化的载体,“不仅连接了平江地区的水系,还连接了沿线的文化景点。在苏州,守住了水脉,就保住了文脉。”

发达的水运系统和水乡的温馨魅力,蕴含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苏州因大运河而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如今,近一半的货运量仍由水路承担。今年以来,“姑苏伴八点半舒适夜”的夜间经济启动,“大运河城市娱乐消费走廊”重拾运河记忆,再现运河风光。古运河变得热闹起来,每个人都听到了新河的脉搏。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表示,要努力把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最灿烂的一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生态、旅游功能融合,推动“文化+创意”发展,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张家港、常熟、太仓是苏州沿江三市,贡献了江苏沿江城市1/6的经济总量、1/6的工业总量、1/3的进出口总量和1/3的港口吞吐量,也是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以张家港为例,投资37.6亿元,将9公里生产岸线全部调整为生态岸线,腾出4平方公里规划工业用地。

万里长江入海前,在张家港转了最后一个弯。张家港湾岸边一座30米高的海事建筑被改造成鲤鱼造型的观景台,俯瞰长江,风迎面吹来,水天一色。可以看到风景,看到更好的未来。

增绿是留白最直观的体现。

作为苏州园林博物馆的馆长,薛志坚去过拙政园无数次,但今年的经历是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期间,他独自走在园中,被古人的建造智慧所震撼,沉浸在自然景观的美中。“时间和空间仿佛被暂停了,我用心感受着自然与城市融合的神奇。留白是苏州园林的特色,园林也给我们精神留白。”

拙政园里很多院落都是白墙镶地,点缀一点竹子和石头,留有或多或少的空白;相隔不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选择白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辅以适当的黑色和灰色,犹如中国画的素描。

这样的留白风格也一直深植于苏州的整体规划理念:十三五以来,市区新增或改造绿地14.5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7.54%,绿化覆盖率42.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2平方米。

虽然土地开发强度日益紧张,但苏州对公共绿地和开放式公园的投入不减反增,提出“持续建设大规模绿地,到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增加到15.5平方米。”通过百园工程的实施,市民出行350至500米即可进入绿地。

苏州的“绿道”并不平坦。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州经济发展迅速,但生态绿化建设被忽视。相关考核一度全省垫底,后来规划导向比国家标准高两个百分点。从此,“城中花园,园中城市”的城市景观日臻完善。

"绿色是留白最直观的体现."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磊表示,随着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市建设更加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吸收最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宜居水平。

鸟鸣虫鸣,草木芬芳。置身于昆山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你感觉安静而优雅,仿佛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和交通隔绝。事实上,公园离市中心不到4公里。昆山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上有一个“绿色观赏率”理论,即绿色植物在人们看到的东西中所占的比例,代表了城市绿化的水平。苏州的“绿化观赏率”正在不断提升,仅昆山的公园就占地3100多亩。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太仓名列其中。至此,苏州及其四县市均获此殊荣,成为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的城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一路抱着幽山,竟在城与城之间。在满是绿色的苏州城里,农村更是“墨绿色”。

紧邻辽阔的太湖,近400户农户散落在青山的怀抱中,绿化覆盖率达98%,平均每立方厘米2200个负氧离子。蜀山村被称为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今年国庆假期共接待游客3.24万余人次。“这里蜀山”B&B的老板陈静说,在假期,一个单间最多可以花1000多元,而且仍然一房难求。

“推窗见绿,望山见水,乡愁可寄。”居住规划师彭锐来自苏州科技大学。他和他的团队从2012开始扎根蜀山,见证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全过程。他说,树山村位于苏州高新区,这里企业多,节奏极快。原生态村落就像一个嵌入其中的“舒缓器”,将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有机结合,调节城市的紧张形态。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理空白”。

作为“网络名人打卡点”,昆山锦溪镇纪家墩村四周都是稻田。茂密的樟树是农田和村舍的天然分界线,有两三条水道穿过村庄。依托“水园农耕”资源和“窑”“水”“农耕”特色文化,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吸引游客和艺术家。

吉家墩村开发前,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如今,不仅本地人回来,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也被吸引过来。陆刚刚从山东临沂过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上海从事酒店行业。2019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吉家墩的一家民宿。他感叹吉家墩将建筑设施与乡村景观融为一体,既有城市的便利,又保留了乡村的自然舒适。

“陆涛慢生活艺术空间”的主人王涛来自成都,曾从事媒体工作。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触大自然,她来到苏州创业。每天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河水,听到鹅叫,闻到花香,感觉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吉家墩打造的品牌叫‘理想村’。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长大,我工作,真的是把理想照进了现实。”

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村里成群的鸭鹅“见多识广”,看到行人在田野里悠闲地走着,一点也不紧张。这是一个理想的村庄,在这里人们和小动物可以尽情玩耍。

做好加减法,满足“新需求”

长江常熟段有一片突入江中的滩涂,这里曾经荒无人烟,只有几片稀疏的芦苇,周围的水浑浊不堪。沙洲呈铁锈色,故名“铁黄沙”。2019年10月,1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出现在这里,成为大新闻。这是中国的濒危珍稀动物,以前在苏州从未出现过。“说明现在环境特别好,是非常适合的栖息地。”苏州湿地自然学校鸟类调查员周敏君说。

生态质量的大幅提升,是常熟坚定选择的背后。“十二五”期间,当地已陆续投入16亿元进行前期改造,准备将铁黄沙打造成物流基地。但为了落实“大保护长江”的要求,发展规划坚决调整,改为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长江生态岛。目前,岛上有7000多亩自然植物群落,不仅是长江鱼类繁殖和洄游的通道,也是人工隔离的候鸟保护区,成为长江绿色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生活,苏州不遗余力地“做减法”。2017以来,已整治分散污染企业(作坊)5万余家。这些企业加起来年产值超过60亿元,税收超过1亿元。“数量不小,但为了更好的生态,付出代价是值得的,表明了与传统模式决裂的决心!”苏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有限的空间留给更有价值、更有成效的项目,把更清的水、更蓝的天留给子孙后代。

相关人士认为,苏州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等生”,属于老模式、老先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模式之争”,因为作为苏南模式的核心城市,会被习惯性地理解为传统发展方式的代表。如何从高速发展模式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标杆,是苏州的必答题。

以纺织、钢铁、冶金为主的乡镇企业为苏州做出了贡献,但布局分散、利用强度低、产出效率低等局限性日益突出。苏州市资源规划局权益处处长于振武分析了“二·二八效应”,即产出效率高的工业用地占总量的20%左右,创造了80%的税收,另外80%的工业用地只贡献了20%的税收。

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布局集中优化和资源高效配置,苏州今年初启动了工业用地“双百”行动。划定654.38+0万亩工业生产性R&D用地保障线,五年实现654.38+0万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我们需要来自低效土地的空间,并从现有土地中受益。到2024年,我们计划将工业用地平均税收提高30%以上,显著缩小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的差距。“本质是把‘村村通烟’的结构变成合理、高效、可持续的模式,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于振武说。

走出低端,进入高端,做对减法,同时做加法。苏州辩证地努力提高产业的新含量和含金量。“只要是符合苏州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我们都欢迎,土地也有保障。需要多大的土地和空间!”在今年年初的开学再出发会上,苏州就发出了这样“高调”的声音。

苏州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印证了产业转型的效果: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9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2%,产值同比增长4.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6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2%,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新增上市公司23家,总数175,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五;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18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三。

相城区高铁新城富民工业区全面淘汰日化、小化工、印刷等涉及的11高耗能、高污染企业。JD.COM环球R&D中心项目将在此启动,投资约90亿元,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智慧小镇”。

吴江开发区以亩产量“论英雄”,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世界500强企业、国有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为目标,提升区域经济密度和质量。围绕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构建生态链。

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建于1993,曾经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工业水平低,排污高,安全隐患大。通过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关闭和污染治理,腾出了3000亩土地,重新规划了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园区。

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每年有近50家企业入驻,其中不乏北京、上海、珠三角的相关企业。计划从2020年起用三年时间打造654.38+0万平方米的载体,形成产值654.38+0亿元,带来有效投资200亿元,聚集优质企业200家。

除了产业转型升级,苏州还充分挖掘生态特色优势,打造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

今年国庆假期,《四季周庄》演出14场,接待超1.3万人次,售票超1.2万人次。作为国内首部江南原生态文化实景演出,从2007年开始几乎满座。昆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许说,这说明文化旅游市场广阔,也形象地印证了“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

与周庄相邻的同里古镇,正常情况下每天会迎来5000到6000名游客,而景区内的社区居民有1万多人。这两个团体互不干涉。“景区与社区融为一体,原住民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展现了地道的水乡生活方式。”同里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润说,景区每年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古建筑的维护修缮资金,在符合古镇业态、保护水乡风貌的基础上,经营文化创意店和民宿。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先天禀赋。“在满足人类需求中,文化创造了新的需求,这大概是文化最大创造力和人类进步的关键”。那么,什么是现代人的“新需求”呢?

梁实秋在《北平的街道》中写道:“北平没有逛街...如果你想散步,就去北海公园的太庙景山。”那时候去公园是很平常的事。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很有耐心,也愿意花时间去体验大自然的变化。像苏州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努力修复、拉近和维护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更宜居的环境,这是对新需求的极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