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成就,说明各自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

北宋东京的烟火表演

引入盒子的烟花故事,取材于孟元老的《东京梦》,故事发生在北宋都城开封。书中记载,当时开封城内有数百个杂技,士兵们装扮成各种形状,手持武器和盾牌,成双成对地跳舞。“突然一声霹雳,那叫爆炸。然后外卡选手退赛,烟火大。.....或当场放烟花,又是一声爆炸,乐部移步拜月缓缓,脸上涂满绿色,戴着金眼面具...而另一个爆炸,留着长胡子,戴着面具,像钟馗一样裹着绿靴子。”这里描述的一千多年前宋朝的游乐场景,与西方的万圣节相当接近,人们戴着面具。可以注意到,燃放烟花爆竹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潘继兴认为,这些烟花爆竹是由固体火药制成的。本课导入盒中抽出的古代火箭武器,是1232年开封金军使用的,是当时的大火箭“飞火枪”。这张图摘自中国火箭技术的历史草稿。

活字印刷的发明

北宋中期,大约1041-1048,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的生平事迹,历史上没有记载。只有沈括在《孟茜笔谈》中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提到毕升是“布”,也就是说毕升是一个普通百姓,从未做过官。以下是《孟茜碧潭技艺》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在李青(1041-1048),有一个布衣毕升,也是陷阱。其法用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印,火使其坚。首先,设置一个铁板,在铁板上暴露树脂、蜡和纸灰。如果要打印,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板,打印得很密。如果铁扇是盘子,拿着就化了。如果药稍微融化,用平板压一下,字就平如磐石了。停印三两本不容易;如果你印几十万份,那速度会非常快。我经常做两个铁板,一个印的,另一个已经自己印好了。只是这台打印机打完,第二版已经有了,互通性更强,可以瞬间使用。每个字都有几个印章;如‘之’、‘也’,每个字都有20多印,以防一板有重复。不用的话就贴在纸上,每韵一张,存放在木格里。那些没有思想准备的送话,旋一下,用草烧一下,瞬间就能搞定。不以木为材者,木质纹理较密,但遇湿不平整,不宜粘药。如果不烧土,用完后可以把药物融化,然后用手刷一下,它的封口就会脱落,不会沾染。上升到死。是为团印的,还是个宝。”毕升的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家,除了沈括记载了他的名字,历史上没有任何痕迹。毕升去世后,他发明的一部分泥活字在沈括那里被后辈获得,引起了沈括的注意,并记录了这项发明。中原的活字印刷技术后来传到宁夏、新疆等地,西夏和回鹘也使用活字印刷。宁夏1991出土的西夏文木活字版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活字版画,刻于1160 ~ 1205年。

活字印刷术后来传遍了全世界。

大约13世纪,中国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韩国高丽王朝末期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到了李朝有了很大发展。直到公元16世纪,活字印刷术才开始在日本存在,是在仁辰(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后,由朝鲜传下来的。当时,日本从朝鲜带回了数万台铜活字和打字机,从此日本有了活字印刷版。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传播到越南是在公元19世纪。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15世纪传到欧洲,又从新疆沿中亚、西亚逐渐传到欧洲。从1450到1455,约翰内斯·古腾堡用金属活字印刷了欧洲第一套拉丁文语法。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潘继兴先生指出:“约翰内斯·古腾堡完成他的活字实验的时代,是中国印刷术在欧洲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高潮。在约翰内斯·古腾堡时代,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的技术影响力。”(《中国造纸印刷科学技术史》卷)。

指南针的发明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发现了磁铁指南北的特点,造出了“司南”。《鬼谷子牟》记载郑人外出采玉,为不迷路,带走了司南;《中庸》记载“王力新浪应先争朝夕”,用新浪确定确切时间。这些说明当时新浪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但由于新浪采用天然磁铁制作,磁性较弱,旋转时新浪与底盘的摩擦力较大,导向效果较差,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北宋初期,人们发现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铁摩擦钢针制成指南针。沈括《孟茜碧潭杂志一》中指南针的安装方式大概有四种:将磁针跨灯芯漂浮在水面上,将磁针放在碗沿上,将磁针放在钉子上,用一缕缕的丝线悬挂在空中。其中wisp悬浮法的灵敏度最高。它的具体安装方法是将线的一端用蜡粘在磁针的腰上,另一端挂在木架上。针下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的时针指向南北。这种悬挂式指南针基本上确立了现代指南针的结构。后来,人们学会了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了罗盘针。当时的指南针还是水罗盘,就是磁针在水面上漂过灯芯。水罗盘在南宋时期被广泛使用。至于旱罗盘,中国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才出现。

火药是古代中国的一位炼金术士发明的。

南北朝时,我国炼丹家陶弘景在《本草笔记》中提到“除石”(即硝石)的燃烧:“若以火焚之,紫烟升腾,云实除石。”科技史家潘继兴说:“由于硝石和硫磺可以入药,所以硝石、硫磺和碳组成的火爆混合物称为火药。”写于公元9世纪的中国道教炼丹术著作《贞元妙道略》也记载了火药的燃烧:“有人用硫磺、雄黄混硝石、蜂蜜烧之,火烧伤手、脸、房屋。”

火药用于军事。

火药的重要性表现在军事应用上。火药武器的应用始于唐末。唐末、北宋的火箭,在箭旁装上火药制成的燃烧材料,点燃后用弓射向敌营,烧毁敌营、军械和人员。炮兵用投石机将火药制成的炸药抛向远方,炸药中混有铁片或有毒药物,以杀伤敌人。南宋时期出现了管状火器。《宋史·军事志》记载,宋理宗开元年间(1259),守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士兵发明了火枪。“以巨竹为桶,烧安子窝(kē),然后火焰熄灭,如枪声,远闻。子弹是原始子弹,闪光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状火器。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射击的准确性。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状火器,统称为“器”。

8金j用霹雳。

1232年4月,蒙古汗窝阔台命令大将苏布泰率大军,带着火器和投石机围攻金都都城开封。金守将赤战河西命令部下用火器“惊天动地”和“飞火枪”进行抵抗,双方展开了长达六昼夜的激战,伤亡惨重。金人终于守住了首都。《晋史》记载了当时的战况,说:“以‘震天雷’之名守城者,有盛药的铁罐。当它们被火点燃时,枪就会燃烧起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几百里外都听得到,半亩多围起来。火满甲。.....有会飞的火枪,有注射毒品的,有用火攻的。烧了十多步,人不敢进。蒙古兵只怕这两样东西。”

指南针和火药被引入欧洲。

指南针发明后,我国人民首先将其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经常使用中国船只进行贸易,并学会了使用指南针。他们再次将指南针引入欧洲。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欧洲的航海。

南宋时,火药传到了阿拉伯;蒙古西行,火器也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最早是西班牙人,直到13世纪后期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才知道火药。14世纪初,阿拉伯国家进攻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和火器,于是欧洲人开始接触火药和火器,并学会了制作。1326年,英国开始制造铁火瓶,1338年,法国开始制造装满火药的铁罐,这是欧洲最早的火药和火器应用的记录。

沈括

沈括(1031—109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期在沭阳(今江苏)任总簿记员,大力修沭河,灌溉土地70万亩。宋仁宗初中时是秀才,后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参军。因为对天文学比较熟悉,他还被任命为天文系的主管,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类似于现在阳历的“十二齐历”。我在宋神宗的时候,参加过王安石的变法运动,经常出京视察新法的实施情况。去过浙江、河北等地,还奉命做驻辽大使。每到一处,注意观察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随时做好记录。他从浙江雁荡山的地形了解到水的侵蚀。从太行山岩石中的海洋生物遗迹推断,山东的陆地最初是一片海洋。他学识渊博,对科技、文学、艺术、历史、考古都有很深的研究。晚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建孟茜公园,著书《孟茜笔谈》。

孟茜碧潭

《孟茜笔谈》作者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调查、文史轶事、流言轶事于一身。本书完成于11年底。其中《孟茜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 *》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法、音乐、意象、人事、政务、智慧、艺术、书画、技艺、器术、魔术、奇事、谬误、嘲讽、杂志、医议***17项,609篇。这是一部综合性的作品。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有200多篇,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地图学、地质学、气象学、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和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顺德邢台(今河北)人。元代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的祖父郭蓉“通晓五经,精于计算水利”。曾请郭守敬拜当时的天文地理专家刘为师。郭守敬32岁时,刘的老同学向推荐了郭守敬。元世祖召见郭守敬,郭守敬向他提出了发展华北水利的六点建议。每打一个,元世祖就叹一口气:“如果你是仆人,你就不是吃素的。”立即获准提升所有的河流和运河。不久,郭守敬随张文倩游览宁夏,修了许多古运河,并提倡少督。

元初继承了金代的明历。《大明历》的误差已经显著。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下令成立由赞善太子、王勋、京师巡抚郭守敬领导的太史局,召集南北官员修订新历法。此外,还任命了政务委员会的副特使张文倩和张仪负责此事。王迅主要负责日历本身。郭守敬主要负责仪器和观测。郭守敬创造了近二十种天文仪器,主持了大规模的测量,并亲自进行了多次观测。经过四年的努力,新历法完成,命名为《时历》,颁布于至元十八年(1281)。这一年,王勋去世,当时还有很多材料没有定稿。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才敲定。

晚年,郭守敬转向水利工作。至元二十七年春(1291),率部整治运粮河,运粮河大部分到达通州。一年多后,运河完工,命名为通惠河。为了解决通惠河缺水的问题,郭守敬主持修建了百福渠,“从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引百福泉水,向西转向南,经翁山泊(今北京昆明湖),从西水门入城,汇入积水潭”。充足的水源保证了运粮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渡河积水潭,积水潭被水覆盖。

图片描述

毕昇

这是王凤佐根据史料记载于1959年创作的雕像,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毕升戴着软脚帽,穿着圆领长袍。他右手拿着活字,左手拿着活字,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工作状态中。

转轮排版

这是元代王镇发明的轮型板,用来分类排放活字。表盘呈圆盘状,分成若干格,活字字体按韵排列在格内。表盘下方有立轴支架,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时两人配合,一人看稿,一人转动拨号盘,方便快捷地将所需字体取出,排放到版材中。打印后,逐个恢复字体。这项改革不仅提高了拣词效率,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

汉代的新浪模式

新浪模型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和汉代遗址地下出土的实物制作的。新浪的站点是青铜做的,内圆外方,中间的圆面很光滑。中圆外依次排列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八宿,计二十四个方位。中间的勺子用天然磁铁打磨,磁铁的阳极打磨成长柄,勺头底部呈半球形,非常光滑。使用时,将磁勺放在场地中间,用手转动勺柄,直到磁勺停止,勺柄指向南方。这种新浪一直沿用到8世纪。这里的新浪模型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

宋代指南针模型

指南针最初的安装方法是基于磁针。已经对磁针的形状和装置进行了许多实验。据沈括《孟茜笔谈》记载,北宋时期有四种不同装置的针规,即水浮法、挂法、钉法和碗唇法。但是发现这四种设备的圆规都没有地盘,使用时一定不能晃动,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指南针和方位盘合二为一,就产生了更方便的指南针,也就是俗称的罗盘针。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中国古代关于罗盘针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曾三益的《银华录》。

南宋火枪

1259年,宋军在与蒙古军队作战时,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的军民创造了一种以竹筒为枪管的火枪,可以发射“子真”。这种“窝”是用石头和铁做的。除了“子珍”,枪管里还装着火药。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压,射出“子弹”。“子真”是原子弹。后来管状火器中的“子弹”发展为弹丸,子弹从石子弹、铅子弹发展到铁子弹。

元代火炮

火炮,又称火铳,是古代用金属铸造,在火药气体的压力下发射弹丸的管状火器。插图元代火炮铸造于顺治三年(1332),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重6.94公斤,长35.3厘米,枪口直径10.5厘米。炮身中部的盖子上有三行铭文,如“顺顺三年二月十四,绥边为静军,马山三百号”。青铜加农炮是在一个木制的框架上发射的,这个框架的形状像一个长板凳。把铲子放在长凳上。由于枪管尾部两侧各有一个2厘米左右的方孔,通过方孔在尾部穿一个铁插销就可以将枪管固定在木架上。为了使枪俯仰高低,在枪管下加了一个木楔,给出不同的射击角度,以达到所需的射击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