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运通公司的百年兴衰

2004年6月4日,10,将是全球银行业历史上记载的一天。这一天,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拒绝受理Visa和MasterCard针对美国司法部涉嫌垄断提起的上诉,决定维持地区法院的原判。最高法院的驳回终结了这场持续6年、备受公众关注的诉讼,也宣告了主导银行卡市场近30年的银行卡联盟双轨制的终结。

从快递开始

在进入支付卡行业的100多年前,Express是由三家快递公司合并而成的。它的邮件和货物快递运输服务因其快捷可靠而赢得了信誉。尤其是在美国内战期间,美国运通以其可靠、便捷的快递包裹和信件递送而闻名。美国内战后,铁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区域市场的国有化,跨区域的国家货币流动变得更加重要。然而,现金很容易被盗。在美国没有国家银行的情况下,资金的转移只能依靠邮件系统。

美国的邮局应该发明一种简单的支票汇票。邮寄汇票很快成为一种流行的转移资金的方式。美国运通也立即推出了有竞争力的草案产品。但显然,汇票缺乏现金的灵活性,而且还面临被盗和伪造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91年,美国运通的一名员工发明了旅行支票,旅行支票是两次签名的,减少了被盗带来的损失。旅行支票很快成为该公司的重要产品之一。美国运通做了很大的努力来说服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和商户接受它的支票,保证它不会向商户收取任何费用,并保证商户防止伪造。

南北战争后,随着出国旅游的美国人越来越多,美国运通在欧洲的网络发展非常迅速。1955年,美国运通为客户提供了约1250亿美元的旅行支票,占全球旅行支票行业市场份额的75%。到1977,美国运通已经分发了全世界50%的旅行支票。直到今天,美国运通旅行支票仍然可以提取任何金额,而不是现金,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使用。

大来俱乐部成立于1950,当时快递进入100。起初,大莱卡(世界上第一张支付卡)被引入大莱卡俱乐部。支付卡不提供循环授信,持卡人每月必须全额还款;没有预设的固定信用额度。

很快,Diners Club将支付卡业务扩展到了旅游娱乐的其他方面,如酒店、餐厅、鲜花等。1960左右,大来俱乐部持卡人数已达125万。美国运通几次考虑购买丁卡,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美国运通也考虑过从零开始建自己的卡,但犹豫了几年,担心当时主要收入来源的旅行支票受到影响。

到了6月1958 10,美国运通听说达赖正计划开发旅行支票,终于坐不住了,决定进军支付卡行业。美国运通为其支付卡设计了独特的形象。因为美国运通拥有旅行支票业务的商户网络和客户群,美国运通卡刚开始运营就有17500家商户和25万持卡人。

美国运通卡的市场目标是较高收入阶层,尤其是商务人士或其他经常出差的人。不过美国运通的商户折扣收费略低于丁卡。为了区别于Diner的卡,显示美国运通是一种更“时尚、高级”的卡,美国运通从一开始就有意为美国运通定调,瞄准高端客户——其年费为6美元,比Diner的5美元高出20%。

美国运通卡最初是由硬纸板制成的。次年,美国运通推出了第一张塑料卡。塑料卡上的卡号、持卡人姓名等主要信息都是浮雕的,这些信息可以在刷卡机上通过复印纸打印在收卡单上。这一创新不仅显著降低了伪造风险,还消除了收银员手工复制信用卡信息的需要,大大简化了信用卡刷卡程序。

最初由于发卡运营经验不足,部分客户到期未付款,美国运通没有盈利。到了1961,美国运通几乎想把美国运通卡业务卖给大来俱乐部或与之合并,但考虑到可能无法通过美国司法部的检查,就停止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运通聘请了后来被称为“支付卡之父”的乔治·瓦特来管理美国运通卡的运营。瓦特将年费提高到65,438+00美元,并对未能按时付款的客户施加压力,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形势很快向好的方向发展。截至1962年底,受理美国运通卡的商户增加到82000家,持卡人数增长近三倍,达到90万人。美国运通的支付卡首次盈利。

到1969,美国运通卡持卡人已经发展到300万,近70亿美元的交易量使得美国运通的账单卡业务盈利5000万美元(注:此处及以下的美元金额折算成1998的值)。这一年,美国运通卡采用了新的设计,将卡的主色调变成了类似美元的绿色。从此也叫绿卡。

绿卡业务已经成为美国运通最抢眼的单品。到1977,美国运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美国持卡人630万人,交易额200亿美元。绿卡持有者是丁卡族的5倍多,而且大多是经济精英。年收入超过5.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中,有近50%持有美国运通的绿卡。绿卡被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广泛接受,如高档餐厅和高档商店。绿卡已经成为旅游和娱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的支付卡。

有意思的是,美国运通的“没有它你不能出门”和“你认识我吗?”经典的电视广告强调了绿卡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以及绿卡持有者的优势——他们总是以某种方式出名。持有美国运通的绿卡几乎成了优越地位的象征。70年代末80年代初,堪称绿卡黄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运通的商户折扣几乎比Visa和MasterCard高出50%。持卡人的年费也提高到了标准绿卡60美元和金卡85美元的水平。

去转折点

因为美国运通认为消费者和商家将继续为“高级”美国运通卡支付额外费用,所以在1980年代中期,美国运通推出了“美国运通会员有优势”的广告,以强调美国运通卡的优越性质。然而,在向消费者引入“价值”概念的时代,当发现卡开始引入消费百分比的现金返利奖励方式时,美国运通的广告给顾客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因此,到了1980年代末,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得这一行之有效了30年的策略逐渐失效。这有几个原因。

首先,90%的美国运通卡持卡人还持有银行发行的Visa或MasterCard通用信用卡。渐渐的,接受信用卡的商户比美国运通的账单卡多了,因为美国运通的持卡人不用付账,信用卡似乎更好用。此外,信用卡的即时信用和循环信用也是支付卡所不具备的。再者,万能银行卡的两个协会,因为想督促银行多发卡,给了银行更多的实惠,被商户更广泛的接受。因此,美国运通在持卡人年费和商户折扣两个方面面临着与Visa或MasterCard的严峻竞争。当然,与此同时,美国运通的支付卡也有一些优势:比如持卡人的消费限额灵活;另外,因为快递的闭环交易中心系统,可以拥有大量的数据,开发更多的企业卡。

美国运通面临的挑战是信用卡和账单卡的经济冲突。信用卡可以完成账单卡的所有功能,还有很多。然而,美国运通似乎没有意识到客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价值的追求。于是,在1980 ~ 1990期间,信用卡的快速发展制约了支付卡的发展,美国运通支付卡的持卡人失去了使用的动力。商家也不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来保留他们的美国运通卡。

在1990年代初期,美国运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1993,Harvey Colub成为Express的新CEO。他一上任,就在商业运作模式上做了几项重大改变。

首先,推出以美国运通最佳logo为原型的系列产品,与日益流行的银行卡身份卡竞争。例如,他们推出了一种奖励方式:当持卡人加入会员奖励计划时,美国运通卡支付的每一美元都可以赢得一个奖励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兑换与美国运通签订合同的航空公司的常旅客里程,酒店的常客折扣计划,租车折扣或购物返利等等。

其次,美国运通的广告也从强调卡的精英性质转向了美国运通系统相对于其他系统的优越性。

第三,降低商户折扣,加大投入,扩大商户收卡点。

第四,尝试与隶属银行卡协会的银行建立联盟,增加发卡量。

在1990年中期,作为一项联合战略,美国运通将通过属于Visa或MasterCard的成员银行开发其支付卡和其他卡。但在1998下半年,由于Visa和万事达卡协会在美国采用了禁止其成员银行发行美国运通和发现卡等其他“注定变得有竞争力的系统”的卡,美国运通的计划无法实现。Visa和MasterCard Association因为害怕欧盟的反垄断行为,在欧洲没有采用这个规则。因此,美国运通与美国以外30多个国家的40多家银行结成联盟,发行美国运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