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中午在公司吃饭,都是一个人。我没有朋友吗?
因为工作内容的限制,我要正常上班和下班。不过她跟我聊天,这段时间感觉轻松了很多。
“刚到新环境,总是被新同事叫去吃午饭,或者下班后聚一聚。如果我不想被视为轻信和不合群,我没有拒绝。”
现在疫情下回来工作,不可能开派对了。甚至午餐都在每个人的桌上。
“现在吃饭了,不用担心不合群”,但她放心了。
我的同事是典型的慢热型,工作能力强,但不擅长社交。我一点都不擅长“聚集”办公室文化,但每次都会强行融入其中。
我以前也和她有同样的情况,直到我意识到,当一个人不孤独,不懂得拒绝的时候,会拖累我。“一个人”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是“不拒绝”才是真的可悲。
之后和以前的同事分享了一本书,书名是《你可以善良,但要有底线》,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她的问题,也分享给有类似困扰的你:1。你为什么害怕一个人?
2.孤独的意义
3.如何面对自己不想去的邀请?
1,为什么害怕一个人?你脑子里总有一个想法。达尔文说,“人是群居动物”。
这句话让很多人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觉得自己不能一个人生活。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前同事,为了避免在新的职场被误解,我强迫自己和不那么了解的人在一起,加入所谓的小团体。
最终的结果,就像她聊天中透露出来的情绪一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就觉得筋疲力尽。因为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把自己的时间压缩到最低。
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尝试做副业,或者微信生意,但是因为在乎“别人怎么看”,别说朋友圈,甚至和别人聊天,我都快不是自己了。
这种现象来自于你头脑中“强迫性思维”的爆发。核心是因为新生活的陌生和失控,由此带来的困扰也是因为“自己的想象”,并不是实际情况。
如果你真的去尝试拒绝,你会发现他们大多都是“自我意识”的,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按照这种想法,其实大部分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世界,根本没有时间生活和工作。他们哪有闲功夫照顾你?
2.孤独的意义是什么?个人成长最重要的两个要素纪伯伦说,“孤独是一个悲伤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亲密朋友。”
在与人交谈和交流时,容易受他人影响,脑电波被迫接受他人的想法,无法深入思考,高频活跃。
人,想要成为,就要和自己独处。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真正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才能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的规划,理清自己的思绪。
三年前,我在上海戏剧中心看了小剧场话剧《当亚当遇见夏娃》。其中有一段独白还是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男人总喜欢待在车里?因为车是我的世界,在车上我可以抛开一切身份,我的灵魂和身体都是属于我的。
独处真的是一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同时也是个人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
为了投资未来,你需要独自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
3.如何面对自己不想去的邀请?有三种方法不说谎。为了独处而拒绝一切邀请和活动,并不是理性的选择。
平时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目的是真正的深入交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面对一个自己不想去的邀请,不需要用一些类似的借口让别人感到失望。
在拒绝之前,你要更明确自己的社交原则,是因为对象,而不是因为“一个人”。
通过对象分类,有三种方法可以让你的拒绝显得高情商。
(1)反向邀请,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对于那些想了解更多的人,试着换个家,邀请他们参加你的活动。
我以前的同事喜欢电影,她有一个朋友偶尔喜欢去酒吧,但是两个人都有孩子,不影响周末来一次家庭聚会。
(2)适度参与,遵循内心选择,专注投资。
有些讲座有你喜欢的老师,你想参加。
不过你还没准备好参加社团的活动,那就适当参加,不要造成心理负担。
真诚拒绝,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
最后一类是你完全不感兴趣的社交,那就承认自己不感兴趣吧。
这比随意编造借口更值得信任。
最后,总结一下:
1,害怕独处在于“自我意识过度”,在意想象中的眼神和感受。
2.独处有助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思维。
3.不要因为“独处”而刻意拒绝一切社交活动。真正的目的是交朋友。用反向邀请,适度参与,坦诚拒绝,让双方都不尴尬。
疫情是暂时的,一旦隔离结束,就会恢复原状。到时候按暂停的问题会陆续出现。借此机会,想办法慢慢变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