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BATJ梦能实现吗?
a股市场一度后悔错过了BATJ。
截至2月23日收盘,腾讯控股在港交所的股价为453.4港元,自2004年上市以来已上涨超过560倍。
从2000年新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到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过去十年,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JD.COM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在美国或香港上市,都演绎了“国内赚钱,国外分红”的模式。
看到优秀的企业去了海外,却没有办法留住,成为a股市场的“痛”。
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开发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机遇。早在90年代末,海外互联网行业如火如荼,纳斯达克的温度传导到中国,致力于支持创新企业的创业板(GEM)成为热门话题。
新世纪伊始,我国创业板市场进入筹备阶段。然而,2000年后,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创业板不得不暂停。几经波折,创业板推出,比当初的制度设计打了不少折扣。
十几年来,创新型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比重不断增加。然而,受限于市场容量、市场认可度、发行上市条件以及发行上市的不确定性,a股市场对一些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仍不具备包容性。
创新和发展需要更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能、方式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资本市场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科技创新企业在R&D投资巨大,需要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企业只有引入战略投资者,登陆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完善公司治理,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新兴经济企业打交道多年的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CEO、华晶证券董事长包凡说。
过去五年,新经济成为中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约占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但目前a股市场仍以传统行业权重股为主,金融地产、工业、原材料等行业“打头阵”,产业结构传统。
包凡认为,新经济企业的参与,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包容、丰富的资本市场,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
“对于投资者来说,离开好的新经济企业,就是离开未来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包凡说。
a股拥抱创新企业,仍需加强政策供给。
企业有需求,市场有热情。什么是本应成功的障碍?
包凡表示,从华兴资本集团服务新经济十几年的经验来看,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对a股市场一直是热情高涨的。
“放眼全球资本市场,我们国内市场是未来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对于很多新经济企业来说,他们的消费者、合作伙伴甚至基金会都在中国,a股市场对新经济企业的吸引力相当大。”包凡说。
但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很多创新型企业因为研发支出高,往往出现累计亏损或处于战略亏损阶段;有些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融资,但又不愿意失去控制权,所以有特殊的投票权安排...这些导致企业达不到按照传统企业设计的IPO审核条件。
此外,许多新经济公司都有红筹结构。因为国内没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国内上市需要拆除红筹结构,需要很高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和税收成本。
如何打破这些障碍,让创新企业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道路更加顺畅,是摆在监管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必须下决心改革发行和上市制度。
没有优质企业不断涌现的基础,资本市场就是无源之水;如果跟不上创新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就很难有大的发展。能否抓住当前的机遇,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也关系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
“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和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提高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中国证监会2018工作会议的这一表态,让业界兴奋不已。
不仅是互联网公司,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符合国家战略的领域都有望得到相关制度的支持。资本市场将全方位拥抱这些新领域的优秀企业。
在包凡看来,新经济企业参与国内资本市场有三种方式:一是一些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巨头,在保持海外上市实体的同时,需要以特定方式参与国内资本市场;二是已在境外上市但主营业务战场在境内的新经济企业直接回归a股;第三,对于尚未上市的企业,要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尽快在a股上市。
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够迈出关键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培育自己的“BATJ”就不再只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