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售股是什么意思?

在股市上,我们会不时看到一些限售股解禁的消息。可见,股票可以分为限售股和非限售股。那么限售股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限制销量?

1.限售股是什么意思?

限售股顾名思义就是短期内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股票。这类股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都有一定时间的锁定期或者长期持有,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出现流通。限售股的持有成本通常较低。如果没有限售,股票一上市,股东就会立即抛售以获取超额收益,从而打压股价,对其他投资者不利。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限售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2005年股改产生的限售股,二是新股限售股,三是再融资限售股。

股改产生的限售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限售股。限售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股改前有相当数量的法人股,与流通股拥有同等权利,但成本极低(即股价波动风险由流通股股东承担)。唯一的不便是它们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自由交易。后来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企业股份全部自由交易。

2.解禁限售股是什么意思?

限售股是指流通受限的股票,解禁就是解除禁止交易的条件。一般来说,以前不能买卖的股票,现在都可以交易了。这些股票是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发行的,所以只能在解禁后才能卖出。

比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公司员工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获得公司股份,上市公司获得融资款。员工拿到的这些股票价格低于市场价,所以监管部门有规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卖出。

所以限售股解禁一般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因为他们的持有成本低,解禁后会把自己的股份卖出套现,大量卖出会导致股票下跌。但是,为负并不代表股价会下跌,解禁时也有股价上涨的情况。比如解禁时公司股价很低,员工不仅不卖股还坚定持股,全部不会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