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戴姆勒或是智利锂矿被禁止走私后最大的外国矿商。
作者?|?李想?编辑?王新
●?●?●?
2月11日,有消息称,大众和戴姆勒呼吁对智利锂矿进行可持续开采,并委托机构游说智利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可行性研究”。据悉,可行性研究包括与当地政府、社区和开发商的协商,希望制定一个可行性方案,以确保锂矿的可持续开采。
在电动汽车大潮到来之前,跨国车企对供应链的担忧与日俱增。锂作为动力电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热门原料。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6%,达到221万辆,锂电池总装机量达到112GWh,同比增长20%。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加速,相关机构预测,到2023年全球对锂的需求将增长一倍以上。
此前,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布局锂资源。在行业人士看来,汽车企业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关心整车和利益。如果他们不想在电气化的发展上受到限制,就必须从锂的来源入手。他们越早开始,就越能在这场“战争”中享有主动权。
1
智利锂储量大,产量低。
据矿业组织Roskil统计,全球76%的锂资源分布在盐湖中,24%为矿物。盐湖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玻利维亚、阿根廷、俄罗斯联邦和中国。已探明的重要含锂盐湖有智利的阿塔卡马、玻利维亚的乌尤尼、阿根廷的Hom Braiteau、中东的死海、中国的扎布耶、西藏和青海盐湖。
智利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锂储量。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智利的锂储量占全球的52%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智利的锂产量近年来几乎没有变化。2017澳大利亚超越智利成为全球最大锂生产国。
经过梳理,发现智利仅有的两家生产商SQM和美国雅宝公司已经无法增产。资料显示,SQM目前年产能为碳酸锂7万吨,氢氧化锂6.5438+0.35万吨。但SQM希望到2021年下半年碳酸锂产量增至654.38+0.2万吨,氢氧化锂产量增至近3万吨,2023年底产量增至654.38+0.6万吨。
虽然智利在法律上也说“允许任何人(任何本地或外国个人或公司)取得或申请采矿权”,但由于锂矿开采的环境影响,当地民众和活动家反对锂矿开采新项目落地,原有矿山企业产量难以提高,锂资源开采商业化程度低。意识到这些问题,2065438+2009年7月,智利众议院计划将发展锂产业作为一项国策,依托便捷的海上交通发展锂。
2
大众和戴姆勒推进“可行性研究”
游说记录显示,由德国发展署GIZ和公私合营组织智利基金会组成的团队,于今年5438年6月+10月与智利最高环境监管机构SMA的负责人会面,正式提交了“可行性研究”计划。这包括咨询当地政府、社区和开发商,希望制定一个可行性计划,以确保锂矿的可持续开采。
分析人士认为:“此时大众和戴姆勒以‘德国政府’的名义通过GIZ向智利提交锂矿可持续开采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这已不再是企业间的行为。”据GIZ官方网站介绍,德国国际合作署(GIZ)是一家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企业,代表德国政府作为双边合作的工具。
此外,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的加剧,大众集团和戴姆勒集团已经开始布局各自的电动化。根据大众此前的计划,2025年电动汽车将占到总销量的四分之一,戴姆勒也计划到2030年占到新车销量的一半以上。在电动汽车平台上,大众和戴姆勒分别开发了MQB和EQ平台。与此同时,两家公司的电池工厂都在积极扩大产能。
当电动供应商的供应能力被切断后,汽车制造商意识到单靠电池供应商并不能完全满足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但在发展初期,为了保证电池的充足供应,只能选择多家电池供应商。如今,随着布局的逐步完善,汽车制造企业可以在产业链上实现更深层次的探索。
三
汽车企业展开资源争夺战
近日有消息称,由于LG化学动力电池短缺,捷豹宣布从2月17日起关闭奥地利格拉茨的I-PACE生产线一周。由于I-PACE在欧洲的销量占捷豹在欧洲销量的65,438+06%,停产一周势必会对捷豹造成负面影响。虽然捷豹早在2018就与三星SDI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扩大供应商,但LG化学仍然是捷豹的主要电池供应商。
要知道,大众选择了LG化学,三星SDI,SK?创新和其他公司是欧洲的电池供应商。早在2065438+2009年5月,三星和大众就无法提供设定数量的电池。这次除了捷豹,奥迪和奔驰也因为LG化学的电池供应问题,改变了e-teon和EQC的生产计划。EQC的生产目标从6万辆下调至3万辆,而奥迪e-tron推迟了生产时间。
动力电池产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车企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大众、丰田、通用、特斯拉等车企已经开始研发生产动力电池。在业内人士看来,电动车巨大的市场规模使得车企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专注于整车产品的生产制造。车企要想不受约束地发展新能源,就必须从原材料源头抓起。宝马也表示将从2020年开始直接采购钴和锂。可以预见,这场世界规模的锂资源争夺战将愈演愈烈。锂资源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谁先下手谁就能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主动,掌控自己的生产节奏。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