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公司”:空壳公司是什么意思?
“皮包公司”的创始人、现任“经理”陈刚,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学徒。他带着自学外语情报检索与翻译的成果应邀参加了“全国技术情报检索会议”。记者带着一个自学外语并为出路发愁的年轻人的委托,走访了山城28岁的陈刚。
踏上一条新路
在重庆一个不到10平米的老阁楼里,陈刚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个皮包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信息服务公司。”他兴高采烈地打开袋子,放在我们面前的是:
业余技术信息服务网会员登记表
业余技术信息服务网业务档案
业余技术信息服务网收支明细表
大量来自全国各地要求信息检索和翻译的信件。
透过这些表格和信件,记者似乎感觉到,这些都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笑脸,他们在这里热烈地讨论着。他们的要求是如此真诚和迫切:
"...你的生意很好,我们部门有个科研‘机械优化设计’,急需相关资料,请你帮忙。内容如下:①从英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的杂志中检索有关机械优化的论文(包括计算机程序)...
东华理工五系”
"...我对你们建立的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科技机构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学校半工半读,在山苍子油里提炼各种香料,但是我找不到提炼方法的资料。请寻找...
广西壮族自治区冠县中学”
“你送来的材料已经收到,感谢你的大力支持。解放30年来,没有人做过我们的工作。过去我们一直闭门造车,跳不出旧的陷阱。现在我们有你们最新的外国材料供应,这对我们很有好处...
南京食品公司科技部”
“多么有意义的工作啊!”在赞叹的同时,记者忍不住问道:你是怎么想到做服务网的?
陈刚若有所思地说:1979年,我被分配到一家鸡鸭加工厂工作,每天用镊子拔头发。一个人一天只能拔十几只鸭子的毛,效率很低;马斯特斯的手常年泡在冷水池里,得了关节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比头发还细的绒毛,视力下降。看到这里,我心里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喜欢这份工作,回避这种现实?我感觉这是一个年轻人的耻辱!改变这张脸,走上一条新路,并不是我徒弟的新内容!我决定用我失业时学的英语。我利用业余时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查阅丹麦、英国、加拿大的食品加工资料,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经济又简单的“拔毛”方法。我把翻译给领导同志们看了之后,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我和女朋友小刘,另一个小伙子,用了四样东西:一个小炉子,一个小铁锅,一杆秤,一个温度计,很快就掌握了混合石蜡配方的新技术,把拔二毛的效率提高了100多倍。尝到甜头后,我更有精力搜索和翻译资料,下班后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我也听到过“我们不收外国人,学外语有什么用”“获取信息有什么诀窍”之类的传言。但是,每当我们编辑刻制的《食品工业信息资料索引》发出,受到热烈欢迎时,全国数百家同行业兄弟单位纷纷撰文,更加激发了我的斗志。上海、广州、济南和其他食品公司称赞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南京一位50多岁的食品机械专家也专程到重庆考察。他很激动,说:“商务部找不到的东西,你给我解决了……”
为了让读者更清楚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来看看专家的估算:如果一个项目的科研成本是1,实现这个项目的中试成本是10,企业生产成本是100,信息成本只占万分之五。研究是昂贵的,结果是昂贵的,信息是廉价的。因此,陈刚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选择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建造这座桥
“这么说,信息检索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
陈刚说:“准确地说,这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行业,生产部门几乎没有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急需与情报部门搭建桥梁。”
说到这里,记者想起了一个例子:某保温瓶厂从1969努力十年,做出了“以镁代银”的镀膜工艺。鉴定的时候发现英国人早在1929就造好了。由此可见技术信息的重要性。
陈刚接着说:我们正试图通过建立服务网络来搭建这样一座咨询服务的桥梁。但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外语要相对齐全,至少有英、法、德、日、俄等5种语言;2.学科和专业要比较齐全,要有一批各行各业都懂专业的外语人才;3.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检索和翻译技能。
这些人在不同的行业里学了一些外语,总想想办法把所学奉献给四化事业。你看,这是一个山东小伙子请哥哥出差发来的申请书:“我之所以要求加入你们服务网,是想让我学的外语派上用场。”所以,是自学外语的经历和期待把我们结合在一起。
1980 65438+2月14在市中区科委的支持下,重庆业余技术信息服务网终于诞生了!不要抱怨记者用了这么郑重的措辞。在服务网133会员(1981三月统计)看来,这是多么神圣的事业啊!服务网络阵容相当可观:英、日、法、德、俄等检索翻译人才一应俱全;有地质、生物、医学、石油、贸易、农业、计算机、仪器、光学仪器、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工业、教育、艺术、哲学、法律、历史、旅游等37个专业。
这些成员中有67%自学成才,33%毕业于外语学院。年轻人占75.6%,中老年人占24.4%。
到今年6月,他们已为南京、石家庄、广州、上海、徐州、重庆等地的有关单位查找、翻译了100多份外文资料。
信息传播友谊。
“你如何移动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团队?”
陈刚说:要按照公认的章程办事,贯彻“团结外语人才,做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字典”的宗旨。我们的工作程序是:用户要搜索,复制,翻译,把题目交给用户。我负责信件的处理,分配任务和出纳,另一位同志是会计。和你的联系完全靠书信,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
在资金问题上,陈刚笑着说:我们不需要花很多钱,买些文具、信封、邮票就行了。这是唯一的付费,用户提供的翻译费10%就够了。目前我们服务网的会员不仅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所学外语的优势满足社会的需求,还可以得到一点翻译费来贴补生活。我们很多人都没见过面,我也只见过20多人,却成了素不相识的“老熟人”,互相鼓励。
记者感慨地说:“你的人生道路是充实的、宽广的、幸福的!”小屋里的陈刚,悄悄进来的女友,公司团委书记都笑得很开怀。
编者按:“皮包公司”是在四化进程中出现的,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新事物。四个现代化真正调动了人们的创造力,激发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
“皮包公司”的创始人陈刚,原本只有小学学历,从事简单劳动。通过刻苦自学,他能够检索和翻译外文情报资料,这是自学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刚创办的“皮包公司”,把分散在各地、各条战线的具有各种外语和专业知识的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技术信息服务网络,为四化建设和生产生活服务。这是一件意义重大、意义深远的事情。
一些自学成才的年轻人经常因为“出路”的问题而四处流浪。他们可以从“皮包公司”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出路是社会需求与个人应用的有机结合。在我国,各行各业都有出路。但是,路和陈刚等人一样,应该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皮包公司”的成立进一步告诉我们,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有极大的热情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专业人士、活动家和企业家。问题是我们应该对他们的活动采取什么态度,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