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贷巨头陆金所退出P2P,P2P没有未来?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老人,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平安金鹿研究所和金鹿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初陆金所是一个P2P平台,编号1。但随着监管的推进,P2P业务逐渐剥离给金鹿服务,陆金所宣布退出P2P业务也是正常的。

这种操作有点像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主要是解决业务专业化,避免连带责任。这样,未来金鹿服务将负责P2P业务,与陆金所的业务完全隔离。

投资人比较关心的是金鹿服务的P2P安全性以后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个确实需要关注,因为很多人在陆金所投资P2P的时候就看好这个品牌。毕竟大部分投资者缺乏分析判断能力,更多的是根据背景和规模进行投资。这种投资方式本身就有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P2P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毕竟我们投资的是真金白银,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如果单纯看背景,或者遵循从众法则,很难控制风险。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很熟悉的一个P2P平台,资产是消费金融,完全符合小额去中心化的要求,每一笔资产对应一个真实的消费场景,坏账率只有1.4%。现在它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占比70%,只有30%的资金来自P2P平台。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投资P2P并不容易。一个优质的P2P平台必须能够产出优质的底层资产。目前我只看好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这一次,陆金所应对消费金融的转型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力求为金鹿服务提供优质的底层资产。

另一个问题是资金面。如果陆金所的消费金融质量很高,其融资成本会降低,也不需要通过P2P融资。许多基金、银行和财富管理公司将竞相购买这些资产。其实如果你细心的话,会发现一些优质的P2P平台已经把资金转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成本更低,更正规。

结论是P2P未来的空间可能非常有限。发展得好,就会被金融机构抢走。如果发展不好,投资风险太高。所以P2P很可能成为小众投资工具。

周五看到路透社的新闻,就想着写点什么。在团贷风波之前,我多次说过P2P投资已经逐渐退出,我在陆金所投资这么多年,也多次和大家分享陆金所的投资经验。说实话,我真的很感谢陆金所的个人网贷投资经验。到目前为止,一笔投资都没有问题。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虽然是,

会员交易区有很多转让。和前几次一样,打折转让的人还是很多的。lufax也收了不少转让费。当然,作为一个非常了解lufax的人,我也趁机抢了一些旧标。要知道,之前我的款项都被转出去了,因为新标已经很久没有了,旧标也基本没有了,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当然不能错过!

说实话,这个消息其实对陆金所的P2P业务没有影响。真正受影响的是其他平台,这两天其他平台的转账区也被封了。该消息是进一步传达P2P行业政策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备案可能遥遥无期,行业整体被取缔也不是不可能。

事实上,长期以来民间借贷的利率一直很高,这也是国家鼓励发展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的原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是贷款和还款,让投资需求和贷款需求方便、高效、快捷的对接起来。其实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但实际上,网贷行业的野蛮生长,让P2P成为了不法分子收割的工具,8000变成了800。封闭的平台触动了多少投资人的心,又让多少人血本无归。

再加上正规平台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和风险相比,根本得不偿失,所以行业的发展会很艰难。

至于上面的意思,就看今年的备案能不能完成了。如果还是这么拖,那它的态度就很明确了。如果你看到上面真的要求一件事,能要这么久吗?

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因为当互联网开始P2P的时候,它采用了一个不同的名字,叫做网贷P2P。本质上是高利贷的互联网化,监管没来得及跟上。监管反应过来的时候,网贷已经很庞大了,不是简单的能制止的。

上次听一个90年代进入金融行业的人说,高利贷在过去是违法的。如果你被举报放高利贷,你会坐牢。

只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蚂蚁金服敢于突破底线,率先推行互联网贷款。换句话说,叫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高息贷款,以高出银行数倍的贷款利率发放贷款。应该是2015左右的。受蚂蚁金服的启发,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各类P2P如雨后春笋。这么快的发展,监管是没有办法应对的。只有不断完善,监管逐步出台,P2P的野蛮生长才得到遏制。后来又发明了一个更混乱的词:金融科技,其核心是互联网上的高息贷款。

未来网络高息贷款会得到控制,因为这类贷款会增加一些经济运行的成本,放大金融风险,必须严格控制。

陆金所是一家大型互联网贷款公司,背靠平安。现在考虑退出P2P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样才不会增加金融风险。陆金所退出了,蚂蚁金服还没退出。借款是P2P。

金融风险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一个地方爆发,会造成一系列甚至是全球性的风险,所以必须控制。

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平台Lufax宣布退出P2P业务。有投资人觉得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个(P2P)行业不再是寒冬,简直是冰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