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去年,《财富》将乔布斯评为十年最佳CEO,称“如果一个企业家能够重塑任何一个市场,那都是一生的成就,比如亨利·福特对汽车生产流程的改革。但是,他能同时改变四个现有市场,乔布斯是历史第一人。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他以怎样的智慧继续创造苹果传奇?
近日,彭博电视台播放了乔布斯的传记电影,国外著名苹果资讯网站Cult of Mac也对苹果前CEO约翰·斯卡利进行了专访。
约翰·斯库利在离开苹果后首次公开谈论乔布斯。整个采访给予了乔布斯极大的赞扬,并以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乔布斯创造伟大产品的秘诀,他称之为“乔布斯方法论”。他承认,在他担任苹果CEO期间,所有的设计创意都是乔布斯的。“我任职期间所有的苹果产品都归功于乔布斯。”
基于用户体验
25年前,当我第一次见到史蒂夫·乔布斯时,他遵循了同样的首要原则,我称之为“如何创造伟大的产品史蒂夫?乔布斯方法论。”乔布斯总是喜欢漂亮的产品,尤其是硬件。他每次来我家都很着迷,因为我有一些特别的门锁。我曾经学过工业设计,是工业设计把我和工作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计算机。那时候我对电脑一窍不通,世界上也没几个人懂。在个人电脑革命之初,我们都对漂亮的设计充满信心。特别是,乔布斯觉得设计必须从用户体验的制高点出发。
他总是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看问题。现在大部分产品营销人员都会去外面做消费者调查,问路人“你需要什么”。与他们不同,乔布斯不相信这种方法。他说:“如果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基于图形的计算机,我怎么能问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基于图形的计算机?”没有人见过这样的电脑。他认为向人们展示计算器不会帮助他们想象未来的计算机。因为这将是一个飞跃。
史蒂夫坚持要从用户体验入手,工业设计是用户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初他招募我加入苹果,是因为他相信电脑最终会成为消费品,这在80年代初是一个可笑的想法。当时人们认为个人电脑只是大型电脑的微缩版。IBM就是这么想的。有人认为个人电脑更像游戏机,那时候已经出现了简单连接电视的简易游戏机。但是史蒂夫想的完全不同。他觉得电脑会改变世界,成为他所说的“思想的自行车”,给人们提供从未想过的惊人功能。这不是游戏机,也不是简单变小的大型电脑...
我还记得我和史蒂夫去见宝丽来的联合创始人埃德温·兰德的时候,兰德博士是他的偶像之一。当时,兰德博士被宝丽来淘汰了。他在剑桥有自己的实验室。那是一个愉快的下午,我们坐在大会议室里,会议桌上空无一人。兰德博士和史蒂夫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盯着桌子中央。兰德博士说:“我可以勾勒出宝丽来相机的样子。它是如此的真实,仿佛在我做出它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我面前了。”然后乔布斯说:“是的,我对麦金塔也有同样的感觉。”
两人都有发现产品而不是发明产品的特长。都说产品一直都有,只是没人找得到。宝丽来相机一直存在,麦金塔也是。这只是它们何时被发现的问题。
追求极致完美
乔布斯对未来有很大的判断力,他也追求每一步的精准。他有条不紊,细心,完美。乔布斯方法论和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始终认为,你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决定不做什么。他是一个极简主义者。
我记得乔布斯家里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蒂芙尼的灯,一张床和一把他非常欣赏的椅子。他不主张拥有很多东西,一旦选择了就好好保管。就像他小心苹果一样。这是史蒂夫·乔布斯。从用户体验出发,他认为工业设计应该给人玩首饰的感觉,而不是玩技术产品的感觉。
当Macintosh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它只是一个测试电路板上的一系列零件,但乔布斯只是有能力找到他认为最聪明的人来支持他。他很有魅力,他可以说服人们与他合作,甚至在他开发出一种产品之前,他就可以让人们信任他。刚认识他的时候,Mac开发团队很小,平均年龄22岁。当我再次看到Mac团队时,他们已经增长到100人。
这些人显然以前从未做过商业产品,但他们相信乔布斯和他的愿景。他能在许多层面上协调工作。这些层面的第一个是“改变世界”;另一个层面其实是做精致的产品,设计软件、硬件、系统,以及周边相关配件。每次开发,他都是把自己能找到的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才收集起来,自己去招聘开发团队,从来不让别人负责招聘。
关于乔布斯还有一点,他对大机构没什么感觉。他认为那些组织充斥着官僚作风,效率低下。他称这个他不喜欢的组织为“笨蛋”。乔布斯有一个原则,Mac团队永远不会超过100人。所以,如果你想增加新成员,就意味着有人要退出。这就是典型的乔布斯:“我记不住100以外的员工名字,我只想和我认识的人说话。”。所以如果超过100人,就变成了不同的组织形式,我就没法工作了。我最喜欢的工作方式是我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
我在苹果工作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划分部门的。史蒂夫可能会说,“组织可以成长,但Mac团队不行。”麦金塔团队是作为产品开发部门成立的。苹果有一个集中的销售部门,一个集中的管理和法律部门,一个集中的制造部门,但是没有一个实际的部门专门开发某一种产品。
这是高科技产品领域的事实,不是说很多人都要开发好的产品。一般来说,你只能看到几个工程师在开发一个操作系统。人们可能会认为应该几百个人一起开发一个操作系统,其实不然。这就像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乔布斯是艺术大师,看待和评判别人的作品,他的评判大多是负面的。
记得无数个晚上,我们工作到早上12或者1,因为工程师午饭后才出现,然后工作到深夜。一名工程师会向乔布斯展示他刚刚编写的软件代码。乔布斯看了看,扔还给他说:“还没有。”
他一直在不断强迫大家提高自我期待。开发者之所以能做出超乎想象的大作,大部分原因是乔布斯用高度的魅力激励着每一个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另一方面,他又残忍地否决每个人的作品,直到他认为产品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就是他对麦金塔电脑的要求。
史蒂夫非常有条理。他总是在办公室里放一块白板。他没有绘画方面的专长,但他有非凡的品味。
这就是乔布斯和其他人的区别,比如比尔?盖茨。比尔也是个天才,但他对高品味从不感兴趣。他总是对如何占领市场更感兴趣。乔布斯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乔布斯追求完美。他愿意抓住任何尝试新产品的机会,但总是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
有许多伟大的首席执行官,他们有些是神奇的金融专家,有些是机智的交易谈判者,有些是鼓舞人心的激励者,但乔布斯是一位非凡的设计师。苹果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设计来解读。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同一天去了苹果和微软。他先进了苹果的会议室,然后苹果的设计师也进了会议室。大家都不说话了,因为设计师在苹果是最受尊重的。每个人都知道设计师可以代表史蒂夫,因为他们直接向史蒂夫报告。只有在苹果,设计师才能直接向CEO汇报。
之后我朋友也去了微软。他走进微软会议室,大家都在说话,会议开始,没有设计师进来。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坐在那里,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是一场灾难。
微软雇佣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外界都知道微软给了应聘者相当有挑战性的测试。但问题是,聪明和天赋不是关键。在苹果,设计师是公司最高级别的人,由史蒂夫本人领导。但在其他公司,设计师并不在最高层,而是被埋在官僚主义之下。官僚主义就是很多人只有说“不”的权利,没有说“是”的权利。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有了妥协。这违背了乔布斯的哲学:最重要的决定是你决定不做什么,而不是你决定做什么。这又是他的极简主义思想。
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用户体验,工业设计还是系统设计,甚至主板怎么摆放,这些在乔布斯眼里都必须是美的,虽然Macintosh用户不能打开机箱看里面,因为他不想让用户破坏里面的任何东西。他要求的完美是,一切都必须设计精美,哪怕是普通顾客不可能看到的。
乔布斯对设计的痴迷是众所周知的。他曾经在苹果停车场跑来跑去,专心观察所有的奔驰汽车。他疯狂地观察着印刷的字体、颜色和格式。
苹果会尽全力做好包装的每一个细节——“先打开我”的设计,包装盒、折叠线、纸张、印刷的设计...它的产品就像从时尚品牌店或最高档的珠宝公司买来的商品。当时我们在找设计公司负责一个产品的设计。我们研究了意大利设计师,他们会真正研究汽车的设计,观察汽车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材料和颜色。
那时候硅谷没有人和我们一样。这对于80年代的硅谷来说,似乎是最遥远的事情。当然,这不是我的主意。虽然我的背景有关系,但完全是乔布斯推动的。
我接手苹果后受到了很多批评。人们说,“他们怎么能让一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人来经营一家电脑公司呢?”大多数人不明白,苹果不仅仅是一家电脑公司,还设计产品,设计营销,设计企业定位。
设计是苹果的独特之处。苹果商店的玻璃台阶都是由特殊玻璃制成的。这是乔布斯典型的思维方式。他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他设定了一系列与其他首席执行官完全不同的标准。他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不断地把负担减少到最简单的程度——不是简单,而是精简。史蒂夫是一名系统设计师。他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
如果不重视这些东西,只能取得简单的效果。比如微软的Zune。微软发布Zune后,几乎没人去看一眼,就销声匿迹了。我肯定他们(微软)都是聪明人,但是他们的原则不一样。微软不会犯错,直到第三次。它的原则是先推向市场,再慢慢完善。
乔布斯绝不会这么做。他想在将产品投放市场之前确保一切都是完美的。
注重系统思考
乔布斯推崇的公司是索尼。我们拜访了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先生,他和乔布斯有着同样的高端标准,崇尚美学的产品。盛田昭夫先生显然是史蒂夫的偶像之一。
我记得盛田昭夫送给乔布斯和我每人一台第一代索尼随身听笔记本电脑。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产品,因为当时没有可以与之媲美的产品。乔布斯被这个随身听深深吸引。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拆开他的机器,观察每个零件,研究它是如何安装、制造和抛光的。
乔布斯也对索尼的工厂很着迷。在索尼的工厂里,工人们穿着不同颜色的制服——绿色、蓝色...什么颜色取决于它们的功能。这些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无懈可击,这也给乔布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ac工厂也是。里面的工人虽然没有彩色制服,但是工厂的每一个细节都和我们见过的索尼工厂一样漂亮。史蒂夫很想成为索尼那样的人。他不想向IBM或微软学习。他想成为索尼。
乔布斯研究了普拉哈拉德的书《数字未来》。日本公司都是从零部件的市场份额开始的,有的主导传感器市场,有的控制内存市场,有的主导硬盘市场。然后他们会用零部件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然后慢慢转移到终端产品上。谁控制了关键零部件的价格,谁就有优势,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数码电子产品。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崛起,索尼至少在过去的15年里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他们部门已经完全形成了一个“管道”组织。软件部门的人不跟硬件部门的员工沟通,硬件部门不跟零件部门沟通,零件部门不跟设计部门沟通。组织和部门之间经常有争执,都是剑拔弩张,墨守成规。
索尼本可以做出iPod,但他们没有。苹果做的。iPod是乔布斯方法论的完美范例。乔布斯一直采用终端对终端的系统。他不是一个设计师,而是一个伟大的系统思想家。其他公司一般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然后外包其他工作。iPod的供应链和产品本身的设计一样成熟。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用户设计,还有统一完善的标准。这是一个完全的创新。
乔布斯从系统的角度思考设计,坚持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他认为,如果开放系统,就会出现人为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会大大降低用户体验,乔布斯不会推出用户体验打折的产品。
乔布斯的设计方法论非常正确。即使在25年前,他的首要设计理念也集中在几个点上:只专注于苹果的系统,绝不妥协,只和最精致的首饰比,绝不和其他产品比。没有人能想到所有这些标准。其他人只是经历了一个产品的演变。
乔布斯认为他必须控制整个系统,做出每一个决定。这一切都是为了用户体验,贯穿于整个端到端系统,无论是电脑桌面还是iTunes,都是端到端系统的一部分。
想法创造现实。
乔布斯让我加入,不是因为我懂电脑,而是因为我既有设计背景,又有产品营销经验。在我加入苹果之前,乔布斯和我相识了几个月。史蒂夫从未接触过市场营销,但如果他认为某些信息很重要,他会尽可能地去了解,这是典型的史蒂夫风格。
他被一件事迷住了:我向他描述了如何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使百事可乐成为消费者塑造自己形象的标志,从而使其销售业绩大大超过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一直专注于可口可乐本身。百事关注的是喝可乐的人群。我们让人们看到,骑自行车、滑雪橇、放风筝或滑翔以及做不同事情的人最终会喝百事可乐。百事是第一家进行生活方式营销的公司。
我们是在彩电和19寸电视出现之后才开始做电视广告的。我们没有找电视广告公司,因为他们都在做小屏幕黑白电视的广告。我们去好莱坞寻找最佳电影演员,为我们制作了一部60秒的关于生活方式的电影。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理念:百事先来。因为你不可能是第一,除非你的想法认为它是第一。你必须表现得像第一个。乔布斯被这种现象迷住了。我们讨论了想法如何引导现实——如果你想创造现实,你必须创造这个想法。史蒂夫喜欢这个主意。
我们当时做的许多事情和我们的营销都集中在何时将Mac推向市场。他创造了一个高层次的期望概念,让人想知道这个产品的功能。Mac一开始也没什么动力,所有的技术都是用来提升用户体验的。事实上,有人反馈说它像个玩具,什么都不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Mac终于可以实现很多功能了。
史蒂夫的天赋在于他能理解新的发现,并试图将它们融入他的设计方法中。一切都围绕着设计。我在苹果的时候,史蒂夫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第一原则,而是不断改进和完善它。乔布斯曾经问我:“百事可乐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广告的?”他问百事可乐是否挑选了一家好的广告公司。我跟他说了实话,首先要有一款令人心动的产品,这样我才有机会大胆打广告来呈现。
好的广告来自好的广告商。最有创意的广告商希望与最好的客户合作。如果你不欣赏优秀的工作,不想冒险和尝试新事物,对创造性的东西不感兴趣,那么你就不是最好的客户。
很多大公司都有专门负责这个的人。CEO在广告完成之前很少了解公司的广告。百事可乐和苹果没有,我相信史蒂夫现在也不会这么做。他总是固执地参与广告、设计和其他一切事情。
另一个显示他才华的例子是苹果零售店。乔布斯找到当时的零售专家、Gap的主管米奇·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加入苹果董事会,向他学习零售。结果乔布斯不仅学会了零售,还设计了世界上最好的零售店。我从未见过比苹果零售店更好的商店。它不仅是世界上每平方英尺收入最高的商店,还为顾客提供了非凡的消费体验。
苹果零售店总是挤满了人。相比之下,索尼中心和诺基亚商店总是被冷落。别的店只展示商品,但是在Apple Store,你可以触摸和感受商品,你身边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在购物。说明拥有苹果产品的人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
使用产品的体验并不完全在于用户体验,还在于广告如何呈现产品和产品设计。乔布斯对产品安装和外观的要求也是传说。只有真正的设计师才会关注这些微小的细节,比如分割线,挡板。
即使别人看不出什么不妥,乔布斯也会否决自己不满意的方案。正是因为他有如此高的标准,人们才会感叹:“苹果是怎么做到的?苹果是怎么生产出这么神奇的产品的?”
来源:绿色公司杂志
看来2L的偶然知识太短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