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政服务更规范更放心?
长期以来,家政行业存在一些乱象。保姆虐待孩子、老人、偷盗财物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毒杀老人、纵火等极端案例,夺走一家四口的生命。“雇主不信任她们,保姆工作不开心”已经成为中国家政行业发展的困境。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几个“坏保姆”的极端案例就怀疑整个保姆群体,更不能因此而污名化整个家政行业。相比发泄情绪,更值得追问的是:家政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哪里着手规范家政行业,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应该说,家政服务业虽然属于服务行业,但是它有一些其他服务行业不具备的特点。首先,经济行为的微观属性,家政行业的从业者和需求者都是微观的家庭或个人,连接供需双方的家政中介公司大多规模较小,遍地开花。其次,社会关系的粘性,雇主和保姆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必然形成某种经济交易之外的社会关系,那么信任就很重要。具体的家庭或个人是微观的,但是几千万的主体形成了巨大的家政市场,使得家政行业具有宏观属性。规范家政行业,既要建立微观基础,也要建立宏观机制。
从微观层面看,家政中介在家庭和保姆之间起着核心作用,这也是理顺微观市场机制的关键。现在流行的用工模式是,用人单位从中介公司找保姆,并支付中介费,然后用人单位和保姆成为雇佣关系,与中介无关。很多家政公司为了赚中介费,把保姆的入职门槛定得很低,只要“有身份证,能正常交流,能做基本家务”,有的甚至不需要健康证。前期没有培训,后期没有管理。只要签了单,赚了中介费,就万事大吉了。国内公司就像店主,国内市场的微观土壤缺乏责任的要素,导致市场混乱。
调控微观主体,国家也要从宏观层面发力。在职培训、信用记录、行业标准,如果这些制度规范能够逐步建立起来,可以改变家政公司只拿钱不负责的扭曲状态,让家政公司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责任,逐步培养雇主和保姆之间的信任关系。事实上,17部门联合推出的行动计划,无论是引导家政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家政服务标准,还是建立信用惩戒机制,都旨在通过供给侧改革,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保护家政行业。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家政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小确幸”。它不仅是就业的蓄水池,也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只有在国家层面形成市场规范,在微观层面理顺市场关系,国内产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既释放经济红利,又给无数人带来关怀和慰藉。
提醒大家,家政最好去正规公司,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