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情是你来上海才知道的?
我在郊区城市长大,直到上大学才走出郊区。我刚换了个区(你应该猜到是哪个区了)。小时候觉得世界那么大,郊区和市区没什么区别,除了一些商场和餐厅。春节的时候会去城里买年货大吃一顿,其他日子在郊区自给自足(当然不是指种地)。很多城市人对郊区的印象还停留在种田养猪。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祖辈一辈子务农的,几乎没有年轻人。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的户籍是上海,但我们似乎并不把自己当成上海人,因为我们把去市区叫做“去上海”。我们的方言也和上海话不一样。我们都能听懂上海话,但市区的人听不懂我们的方言。还记得初中高中的时候,尤其是理科老师,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说方言,同学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始说方言了。郊区就像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外面的人不会来,里面的人也不想出去。每一代人都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甚至都不想去市区。初中毕业后,我连地铁都不能坐去市区玩,而我家乡的地铁是近几年才开通的。
后来长大了,和市区的接触也变得密集了。当我意识到不同的时候,就该去找工作了。因为不想像父母一样找一个稳定的铁饭碗,所以去市区面试了很多工作。交通便利,医院、学校、娱乐等各种公共设施齐全。,你要知道从我家坐地铁到市区至少要一个半小时,市区之间的交通很少超过一个小时。老家只有一家二级医院,真的遇到什么大的健康问题都要去市区的三级医院,而且不同医院的特色项目也不一样。即使来回要4.5个小时,逃课也会去市里逛。身边很多朋友高中都去了城市读书,很少有同学到了大学会去北方的学校(非常好的大学除外)。这时候有人抱怨我爸妈为什么不留在市区发展。也许我现在的生活可以方便很多。当然,我依然热爱我成长的土地,这至少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野来回答今天的问题。
最后要认真总结排除。作为一个郊区人,我也一直对市区有偏见。作为一个上海户口,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它带来的好处。作为一个90后(当然我也不年轻了),我观察到,至少大部分同龄人都和我一样包容,但是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抱团,但是我们抱团是出于看到老乡的感觉。毕竟现在上海本地人越来越少,不管市区郊区。尤其是大家都说普通话的时候,交朋友只看人品,聊天只看话能不能投机。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我的朋友来自哪里,尽管我已经认识他们很久了。
又到春节了,应该是上海人最想念外省人的时候了。整个城市瞬间空无一人,失去了运作的力量。昨天飞到上海,不需要地图就知道到家了,因为只有这个城市在清晨依然灯火通明,像一片星云,机上很多外国人都忍不住拍下了这一大片景象。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样一个大项目就不会有今天的上海。
我是80后,小时候去过上海,但那时候没什么想法,也不会说去看看高楼大厦。我只是觉得哪里好玩就跟着父母去哪里。
毕业后去过几次上海,特别是在上海的高架桥上开车,想了解一下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对了,我是南京人,应该是个好地方,但是去了上海才知道差距真的太大了。南京也有好几个商圈,高楼很多,但是感觉上海到处都是商圈,很少看到每个城市都有的“贫民窟”。太忙了。
另外,黄浦江上的每一座桥都建得很好,尤其是卢浦大桥,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建筑的精髓,这是南京的几座跨江大桥无法比拟的。
还有,上海人很善良,很少有粗鲁的人。品质体现在细节上。晚上开车,对面远光灯的车辆很少。我很佩服这一点,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魔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走势。希望它越来越好,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好品质展现给国际友人!
没去过上海的朋友也可以去玩一次。只有认识到差距,才会更加努力!
我2006年来到上海。来上海已经12年了。看到这个标题,我努力回忆起我来上海后才知道的事情。
1,来了上海才知道有地铁。当时上海只有5条地铁线路:1、2、3、4、5。
2.来到上海后,我才知道每天通勤4小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来了上海之后才知道,公交车是按路程收费的,空调车2元起步。以前在老家坐公交1元,随便坐。
3.来了上海才知道,满大街的便利店太多了,盒饭比老家餐馆的菜还贵。后来才发现,在上海,吃便利店是最低消费。
4.来了上海才知道肯德基和麦当劳是平民消费。如果你的男女朋友带你去肯德基约会,那是看不起你。然而,在大学,吃肯德基是一种奢侈。
5.来上海后第一次不吃虾蟹之类的海鲜。以前老家在内陆省份,很少有机会吃虾蟹。
6.来了上海之后我才知道,我没钱去逛街买衣服是因为你需要,有时候也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打发休息时间。
7.来了上海之后,看到老石库门的房子,没有卫生设施,没有公共厨卫的老房子,几个人挤在一个10平米的房子里,才知道上海底层的生活环境有多尴尬。
8.来了上海才知道,男人做家务的时候伤老婆是很正常的事。原来上海女人在家庭中地位很高。
9.来到上海后,上海是一个充满河海的城市。世界各地的小吃都聚集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
10,来了上海才知道有钱人太多了。只有有钱、有闲、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才叫有钱,还有很多低调的有钱人,否则只能叫爆款。
11,来了上海才知道,做一个独立有思想的女人,比嫁个有钱人靠谱多了。
12,我来上海之后,才知道有钱人比没钱的人更努力,更努力的培养孩子。
13,来了上海才知道上海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
有很多很多...
我是2017来上海的。我以前从未来过这里。我很难过,很震惊,也很喜欢。我简单说以下几点。
1.晚上11点到达上海,在火车上订了位置。一开始楼主说是床,我没有概念。700个月,我的二房东(后来才明白这个概念)也是安徽人,来地铁站接我。到了才发现太震撼了,住的是三室一厅,1。
2.中途被送到福建,2018才回上海。我住在火车站边上,在中海万锦城,一个月的青旅花了1000,和老外合租。它仍然感觉很好。
3.现在在惠南镇,1000一个月,带独立卫生间和厨房,但是去公司要1小时,感觉很好。
4.我在上海呆了很长时间。说实话,有些景点我没去过,也没时间。上海的生活节奏真的很快,压力很大。
5.地铁,以前只在南京做过地铁,但是在上海每天感觉真的很开心,比开车方便很多,但是太挤了。
6.上海人,我现在的房东是上海大妈。她真的很好。她对我们外地来的年轻人很好。她为我们做饭和洗衣服。中秋节时,她还会为我们准备月饼和大闸蟹。每天都说真的不容易,太辛苦了,很感动。
7.上海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城市,不像小城市那么黑暗。
我要这么说,但这不是地域歧视。只是大多数人的所见所闻。
第一次去上海,了解到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海人,一种是外地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上海人(本地人)特别排外,不是歧视外地人,而是一种本能的排斥。其实这和北方人对南北的看法是一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辽宁人。他认为北方是辽北,南方是辽南?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真的,他好像是个傻子。
这些都和人们生活的地方不同有关。以上对上海人的看法,是我去上海才知道的!
我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不起外地人的大多是在上海立足的外地人。
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人,不管素质如何。用无脑的偏见对待上海人,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我是江苏人,被祖籍江苏的“新上海人”歧视,被上海的河北土豪鄙视,被上海人虐待。
但隔壁邻居是上海本地人,和我分享过零食、冰淇淋、点心等美食。我收到了给我的快递和外卖。
上海人收入高,福利好。比如出租车司机,大部分都是隐形的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被招呼和送的时候都很客气。
看看阿迪、新百伦、耐克店的外地服务员。他自己就是个打工的,眼神里真的充满了傲慢。
还是那句话,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人,不管素质如何。
有点可笑。去上海之前没坐过地铁,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坐。但是到了上海,又要坐地铁了。当时觉得世界上有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不用等红绿灯,而且快,不用在里面晒太阳。真的很神奇,就是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这座城市。地铁真的很大。
更有甚者,刚出火车站,不一会儿,就看到天空中有很多飞机在飞。虽然在农村见过,但从来没有这么频繁过。大上海的科技真的刷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
后来,我们去参观了外滩。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接近凌晨一点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来参观。我觉得这特别不可思议。这个地区也很繁荣。真的看不到高楼大厦,太多,太高。我见过人生中最繁华的地方。
还有上海科技馆。我从来没想过一个科技馆会这么好玩。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后来去南京科技馆玩,真的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除此之外,就是这里的消费。我们在路边吃了一盘拌饭,20多块钱,而且还是最便宜的,来上海之前没见过。
拍几张照片看看。在地铁里第一次见到你。
作为一个从高考大省浙江来到上海的学生,他的孩子已经开始在上海接受教育,这可能是全国人民误解的一大点。
之前听说的是上海考试分数低,400多分能上复旦交大,任何一个高中班级90%的人都能上大学。上海的学生也不想离开上海,因为反正本地的大学很多。
现在才知道,上海有一半的学生中考被刷掉了,要上中专和职校。上海的教育竞赛是从怀孕开始的;
首先是学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非常大;
一两岁开始早教,比别人爬得快;
三岁开始当外教教英语,几乎是标准。有点鸡血的家长会逐渐增加钢琴课、识字课、拼音课、书法课、围棋课、乐高头脑风暴课等。,还有一两次运动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上海的培训市场是红黑相间的。
从中班开始,准备考私教的家长一路辛苦。曾经有各大奥数杯和英语等级证书,现在都停了,但依然挡不住父母奋进的脚步。我从不知道上小学就要准备孩子的简历。到了上海,作为家长的你,没有能力一手做出漂亮的简历,连心仪学校的门票都过不了。
初中,开始分,上海很多学校,都是双语学校,也就是说,其实你要在初二左右决定走国内路线还是国外路线。两种训练方式不一样,老师会有重点的安排你的学习。
如果确定了国内路线,那就要请各种补习班和家教,因为家长根本帮不了孩子写作业。我们附近的一所初中数学很好。什么意思,几乎所有数学都是奥数题。孩子前期的时候我看不懂他们的数学卷子。对了,上海的小学是五年,初中是四年,其中第一年叫预科。)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的邻居,学费每周8000元,其中物理学费2000,数学学费2000,英语1000,陪读3000。
中考和上海的中考也开始发生变化。好的初中有大量的名额可以升入好的高中。而且好的高中也有很多自主招生名额可以上大学。所以好像是大学的竞争。其实70%在初中就已经打好基础了。
中考分水岭过后,高中阶段,能考上重点区市的孩子,上大学基本都是安全的。但是,上大学,常春藤学校,还是普通本科,还是要看你的学校本身。好的高中申请海外名校有自己的渠道和优势。比如上海的名校神仙学校,每年只有几个人参加高考,大部分都是在高考前申请去海外名校。
上海教育竞争大,也体现在一点:积累。如果说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聚集在上海,那么人已经不仅仅是从父母那一代聚集起来的,至少是从爷爷那一代聚集起来的。所以很多家庭都是家里六个大人一起训练孩子,他们擅长教什么。
所以,当你来上海读书的时候,你不会惊讶的发现上海本地的学生这么优秀,不仅英语(3岁开始学),活动能力(上海四大金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几乎都是社会活动家)和学习能力(独木桥的比赛很早就开始了)。
今年三月,我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这也是我第一次来上海。7月份从学校毕业,工作从试用转为正式。在上海有一段时间了,对于这个从陌生逐渐熟悉的城市,我心里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觉。让我在这里与你分享!
1.上海真的很大;
我大学在长春读的(我是吉林省的)。直到毕业,长春作为省会城市,完成了规划了七八年的地铁建设,才开通了地铁一号线,只花了3块钱。刚来上海的时候,对地铁线很迷茫。第一次了解到途中可以换乘很多站,看到上海复杂的地铁线路图。这些给了我一个直观的感觉,上海很大!
2.房价不便宜,租房也好不了多少:
作为在上海打拼的底层劳动人民,白天出入宽敞明亮、地理位置优越的高档写字楼,晚上乘坐拥挤的地铁回到价格不那么宽敞的租住商品房。至少对于我现在的情况来说,每个月的血汗钱有很大一部分应该是高高兴兴不情愿的交给房东,所以上海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租房子很贵,这也是一线城市的通病。和在上海的朋友或者周围的同事比,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和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的同学朋友比,工资水平和租房费用并不是相对持平的。再说说房价。魔都郊区,房价都到了3-4万平米,这在长春基本不存在!
3.有很多工作机会:
不考虑其他行业,仅互联网公司或传统软件行业,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获得了行业巨头的青睐,而上海在这方面并不突出,国内互联网巨头落地上海的也不算最多。当时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长春一家初创软件公司。本公司主要从事软件R&D和销售。记得当时找实习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因为二线城市像样的互联网公司少,初创外包小作坊多。这里没有鄙视,但是后来来到上海,感觉二线城市的普通公司还是不能给自己提供太多锻炼成长的平台。在上海工作期间,我也接触了很多客户公司,所以当我大开眼界的时候,我也觉得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很多发展的机会!
4.上海的景点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
上海的景点很多,大部分都不需要花钱,但是作为上班族,如果能抽出周末的时间去逛景点,就必须忍受拥挤的尴尬!我也去过上海的大部分景点,比如夜景华丽的外滩,灯火通明的南京东路,别具一格的新世界,古园风味的城隍庙,田子坊,七宝街,中国艺术宫...这些景点每次给我的印象都是人很多,但是置身其中,却发现和自己的想象略有出入。如果只是看闲暇时间,上海的风景还是值得一看的。
大概总结了这么多,对于那些耐心看完的朋友,我想对你们说一句辛苦了。上海,一座神奇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不一样的世界!
来上海之前月薪3200。出去吃饭买衣服都很谨慎。我不敢乱花钱。我一个月租700,一年奖金下来存了2万。有一次,一个同学邀请我去上海玩,我吃了七百多顿饭,喝了几百杯茶。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个乡巴佬。后来搬到上海,工资涨了,也渐渐习惯了。
大多数上海人都很善良热情。他们存钱的时候很节省,出门花钱也很大方。当然上海的消费真的很高。市中心一套6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每月6500元。
上海人喜欢干净清爽,喜欢有素质的外地人。不要插队,随地吐痰。上海人其实就是没有素质的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