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一生
他之前在外贸等领域的经历和成就也说明了这一点。65438年至80年代初,他离开外贸部,前往河南,在那里参加了一个调查河南体制改革的咨询团。受省领导之托,河南外贸部门被委以重任。他领导的中原国贸和中原集团是当时外贸改革的先驱之一。他本人成为外贸体制改革小组的成员。在杨昌济等领导的支持下,参与了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前期筹备工作。1992期间,作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市场研究所副所长,主持策划了国内首个房地产证券化产品三亚房地产投资券,并为海南人民银行起草了《房地产投资券管理办法》。其创新行为走在潮流前列。
按照方长期的理解,在当代中国,“高蓄水”就是跟着聪明的老师走,把握和参与中国的体制改革,外贸和投行都是如此。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他在电信行业推动的几件大事。在1995 CICC成立后,如何发展这家合资中国投资银行的战略并不明确。方在外资投行学习的时候,在美国的经验是资本市场要以实业为主,在英国的经验是资本市场要以国企重组为主。回来开始找行业,搞重组,重点是电信和能源行业。当时的电信业还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如何改革在电信行业是有争议的,国内外的投资银行当然不知道如何操作。
有一次,摩根士丹利欧洲公司总裁告诉时任建行行长、CICC董事长的王岐山,英国电信打算收购大东电报局。一句话引出战略眼光:大东手握香港电讯,面临九七回归。王岐山说:这就是机会。方奉命开始出招。在王岐山、吴基传、鲁平、廖晖等领导的支持下,CICC作为顾问,协助中国电信在1997上半年收购了香港电讯的部分股份。这场战役让CICC第一次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第一次获得了大客户,第一次独立承担项目。
收购需要资金和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自然导致中国移动(香港)上市。计划是把盈利好、潜力大、界面清晰的移动业务拿出来,在香港成立红筹公司,上市融资,部分收益用于收购。
1997 5438+00年6月,CICC和高盛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经过短短5个月的筹备,包括广东省和浙江省移动通信服务的中国移动(香港)在香港和纽约上市,融资42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亚洲(不包括日本)最大的IPO。
据当时的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称,这只是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突破之后,综合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寻呼分离、邮电分离、联通重组上市、移动和固网分离、中国电信上市。
这样看来,投行项目来自于行业改革的需要;项目的完成促进了行业改革。今天看来简单明了,不深奥。但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要突破阻力,另辟蹊径,设计师无疑要有一定的基础和高度,这就是方的高明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CICC也理顺了与摩根士丹利的关系。起初,摩根士丹利一直想把CICC变成其在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载体,而不是一家独立的本土投行,但随着中国移动的上市,CICC首次进入了国际资本市场。摩根士丹利因此承认了CICC的独立。
方的优势在于他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向持续而准确的把握能力。方在工商东亚任职期间,要求工商银行在工商东亚释放部分权力。2002年5月,刚上任两个月的方积极接洽美林和瑞信第一波士顿,洽谈股权转让事宜。据称,包括汇丰控股、雷曼兄弟、摩根大通、所罗门美邦、法国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向东亚伸出橄榄枝。由于工行拒绝放弃控股地位,所有谈判均以不欢而散告终,方对海外人才的青睐和远高于其他员工的薪酬引来不少非议。
2003年,方离开工商东亚,实际上是其野心无法实现的必然之举。随后又奉命帮助高盛成立合资投行——高盛高华,成为方手中又一轮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当时外资投行寻求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本土市场的不景气和原国投银行的倒闭,一场资产危机席卷中国证券市场,使得对外投资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风云际会成就了高盛高华和方雷锋。当时证监会成了最大的推手,连外管局的支持都必不可少。创造历史的不是方,而是历史选择了方作为金融实验的实验品。
2004年7月初,设立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并与高盛合资的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9月高华证券正式成立。65438年2月2日,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
高华证券注册资本超过8000万元,方等6人出资不低于700万元,来源于高盛的贷款。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方等人以个人名义向外资机构借款,开了先河。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的股份,其余67%由管理层控制的高华证券持有。
通过曲线革命,高盛可以获得作为合资券商的控制权,并且在政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高盛有通过非正式协议回购方等人在高华的控股权的选择权,为最终在国内控股证券公司奠定了基础。作为高盛与高华合资的高盛高华证券的董事长,方不仅成为合资券商的代表,也成为了拥有国内证券公司管理层股份的吃螃蟹者。方的父亲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高级行政职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方被下放到内蒙古农村工作。年满18岁后,应征入伍;服完三年兵役后,他被复员到北京当工人。“高考”制度恢复后,方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后来被调到河南省经贸厅。
方是在参加一次调研活动时被河南官员发现的。方在豫工作期间,委以重任;65438-0985任河南省对外贸易总公司总经理、河南省经贸委委员。参与全国首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前期筹备。方的名字总是与大宗交易联系在一起。
1985,33岁的方当时已经是局级干部,职务是河南省对外贸易公司总经理。
方1968内蒙古农村插队,两年后参军。65438到0978,当过一段时间工人的方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修中文,辅修经济学。
毕业后,冯雷被分配到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工作。后来参加一个代表团到河南调研体制改革,被河南省领导看中,调到河南省经贸厅。
方的能量在这个时期开始显现。他锐意改革,揉合了河南省最大的四家外贸和国际信托公司,组建了中原国贸和中原集团。他自己也成了外贸体制改革小组的一员。
后来,冯雷参与了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设计和筹建,他的职业生涯第一次与金融行业联系在一起。
不久方赴美留学,这次留学成了方人生最重要的转变。从此告别了前途无量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不装商人的银行家”。
从美国回来后,方去了海南,一片热土。
有评论说,方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注重“高蓄水”,积累经验和人脉,“师从高明之师”。
1999年9月,志在必得的中海油赴美上市。结果,它在投资者对其近海石油特许经营权的质疑中失败了。卫留成在第二次上市时见到时任中银国际总裁的方,第一句话就是:“我记得1999上市失败时,你给我发了传真鼓励我。”
2004年,方受命解决海南证券危机,促成高盛高华成立,卫留成时任海南省省长。
此外,方与顶级经济学家刘国光关系密切。
很快,方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开始了他精彩的人生。20世纪90年代初,方移居美国。1992回国后,作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市场所副所长,在海南省主持策划了中国首个不动产证券化产品——“三亚不动产投资券”,并为海南人民银行起草了《不动产投资券管理办法》。从65438到0993,方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并出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副总裁,开始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
自1995以来,方在中国三家顶级投资银行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包括、中银国际和工银东亚。方在投行生涯中,领导并参与了多个大型资本市场项目,包括中国电信收购香港电讯、中国移动赴港上市、中国石油海外上市、中国联通、中国石化、宝钢重组上市、中国海洋石油在纽约和香港同步上市等。因此,方曾被《金融亚洲》评为“中国资本市场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2007年,在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本土私募基金发展的情况下,方、毕马威中国前主席何朝辉、高盛前资深银行家共同成立了“厚朴基金管理公司”,初期规模25亿美元。1992年冬,方在特拉华州参加哥哥的婚礼时,通过经济学家刘国光认识了时任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的林中耕。
后来有人写道,“两人相处融洽,花了很多时间讨论金融和经济问题。有一次他们一起参观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站在大熊猫面前。他们讨论了在中国成立一家投资银行,为国有行业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想法。
现在中国担心的是高达2万亿的巨额外汇储备,但在90年代初,中国还非常缺钱。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刚刚成立,水位还很浅。四大国有银行几乎都是企业的资金来源。一些大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一条路,海外融资。然而,中国缺乏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自己的投资银行。
1993年末,林中耕向中国提交了《关于申请设立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报告》。不久,方北上参加的筹备工作。
起初,外国合伙人考虑高盛,但高盛坚持独资,因此摩根士丹利成为最终选择。
6月25日,1995,CICC成立,王岐山任CICC董事长,摩根任总裁。
摩根希望CICC成为自己在中国大陆的马前卒,而王岐山希望CICC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因此中国和外国在CICC的关系和斗争极其复杂。摩根三年换了五任行长,最后还是放弃努力,不再向这个位置派出人员。
方虽然只是副总裁,但他在关键业务上的驱动力、巨大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以及对公司的掌控力,使他成为了CICC的实际管理者。
虽然从未有过投行经验,但方的工作风格明显不同于那些来自华尔街的投行精英,他更适合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
《华尔街日报》前驻华记者詹姆斯·麦格雷戈(JamesMcGregor)在他的著作《十亿消费者》(Billion Consumers)中写道,曾经有一段时间,摩根和的海外银行家们看不起方,认为他是一个对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一无所知的农民。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意识到,他其实是中国商业风格的大师,而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这些银行家被训练成直接用西方商业的特点做事。然后他们发现自己正和方以及潜在的客户坐在一起,抽烟到很晚。方知道如何让顾客吐露心声,告诉他他们担心什么,喜欢什么。他知道这些人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需要做不同的事情。客户认同方雷锋,信任方雷锋。”
1997 10中国移动的首次公开发行在港交所和纽交所上市;发行股票27.7亿股,融资42.2亿美元。CICC是联合全球协调者、共同管理者和共同赞助者。这是当时亚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IPO。“整个沟通过程可以写一本书,但方在5个月内沟通了一切。”
方一战成名
此后,2000年4月的中国石油,6月的中国联通,6月的中国石化,10,2000年4月新浪网的首次公开发行,CICC当然是唯一的选择。"方是这些交易的唯一真正创造者."
方雷锋将这些交易的外国承销资格的一半给了高盛,而不是摩根士丹利。失望的摩根最终放弃了CICC,成为一名纯粹的金融投资者。方2000年离开,在港、中银国际、工商东亚短暂停留后,2004年再次震惊市场。
一次性5亿元用于解决海南证券挪用保证金的黑洞。在摩根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0年后,高盛为自己赢得了第二张“船票”。
2004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方等6名自然人设立的3家公司向高盛借款6543.8亿美元(当时为8亿人民币),持有高华证券75%的股权。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批准中国借用国际商业贷款。
随后,高盛集团与高华证券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高盛持股33%,高华证券持股67%,方担任合资公司董事。
在高盛130年的历史中,很少有合资公司成立。高盛的理由是,文化对金融机构的作用很强,合资企业做不出来。但这一次,高盛把中国市场的未来押在了方和他的团队身上。
至于外界比较关注的高盛的个人贷款,中国当时的政策一是不允许给民间贷款,二是贷款不能作为资本金,否则违反贷款通则。国内一些银行想给这些人提供贷款,但是因为政策障碍做不出来。发改委之所以批准给高盛贷款,也是为了做这方面的一个实验。毕竟,个人国际商业贷款不会增加国家的对外负债。从5438年6月到2007年10月,方开始筹建厚朴基金,规模为20亿美元,牵头的厚朴投资管理公司将作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按照国际惯例,普通合伙人也需要出一部分出资,一般是1%-3%。后来有消息称,该基金将获得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约6543.8+0亿美元的投资支持。经过半年多的运作,6月20日,Hopuusd主基金一期(L.P .)终于完成了融资计划。尽管海外市场不景气,但认购依然非常踊跃。厚朴基金* * *融资25亿美元,包括新加坡淡马锡控股、高盛、壳牌养老基金等知名海外机构投资者。
三位创始合伙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董事长方;毕马威中国及香港业务前主席何朝辉;和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前联席主管王忠心。何朝辉,1950出生,美国人,休斯敦大学理学硕士,1975加入毕马威,19865438成为合伙人,1981来到中国,为中国各大部委提供咨询服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香港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曾任北京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新加坡籍华人王忠心被任命为高盛高华首席执行官。但是2007年,他很难用中文面对资格考试,就去隔壁班要了。当时也是作为笑话流传下来的。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能只是抛弃高盛的一个借口。
2007年年中,厚朴基金筹集了25亿美元。方仍然是高盛高华的董事长,他的股权还在,但他更专注于厚朴。方在英蓝国际的17和18层没有去高盛高华。后来,方把“厚朴”的繁体字LOGO挂在了二楼不大的办公区不显眼的地方,低调而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