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叫什么?

大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是位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采用主动光学技术控制反射校正板,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口径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由于其孔径为4米,在1.5小时的曝光时间内,可以观测到暗至20.5的天体。因为它的视场达到5,4000根光纤可以放置在焦平面上,将遥远天体的光线传输到几个光谱仪,同时获得它们的光谱,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将安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成为国内领先的大型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研究的科学仪器。1992年4月至5月,中国天文学会、中科院数理学部向全国天文学界征集下一阶段主要天文观测设备的建议。以王守素、苏院士为首的课题组针对国内外现状和发展机遇,提出了建设LAMOST的建议,得到了天文学界的广泛支持。LAMOST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国天文学在大尺度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研究方面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2001年8月,LAMOST项目开工报告获得国家计委批准,项目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2004年6月15日,LAMOST观测大楼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开工建设。

2005年5月18日,LAMOST横机在南京完成了最初的机电调试。经过跟踪精度、指向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初步测试,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这意味着LAMOST水平框架在拆卸和装运前已经达到要求,这是LAMOST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2005年6月16日,LAMOST南京天文光学技术有限公司调试的首批MA副镜(共4块)在南京顺利通过验收。LAMOST项目的反射式施密特校正板(简称MA镜)长5.7米,宽4.4米,由24块MA子镜组成。副镜形状为正六边形,对角线尺寸为1.1m,厚度为25mm。其特点是孔径大、厚度小、表面精度高。验收组听取了开发报告和测试报告,并进行了现场检查。验收组认为四个子镜均达到了合同的技术要求,其工艺流程合理,大口径高精度薄平面光学反射镜的研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2005年9月20日,LAMOST首台大型设备MA机架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启运至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标志着LAMOST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是LAMOST工程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2008年6月5日至2005年2月24日,构成LAMOST主体的三套反射式施密特改正镜(MA)、球面主镜(MB)桁架和焦平面机构在兴隆观测站顺利完成安装,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标志着LAMOST工程进入现场安装调试阶段。

2006年4月12日,对角线直径为1.1 m的三块六边形球面MB副镜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拼接成功,这是LAMOST项目的又一重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将薄镜(变形镜)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主动光学技术同时应用在同一个大反射镜上,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使用两个大拼接镜。球面主镜的拼接是这一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幅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之一。再者,拼接反射镜的主动光学技术也是未来巨型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的主要技术之一,掌握这项技术意义重大。

65438+2006年2月27日,由南京天文光学科技承担研制的LAMOST个MA分镜(含6个备用分镜)近日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研制报告和验收测试报告,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并进行了现场检查。专家组认为30 MA分镜技术指标全部满足合同要求,同意通过验收,这是LAMOST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此项工作在国内大口径高精度非圆超薄平面研制中处于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未来巨型望远镜等大型光学工程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2月4日,LAMOST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成功安装了首批1.1 m的三面六边形主镜。LAMOST主镜的安装难度很大。经过实战模拟的反复准备,前三个子镜终于安全顺利安装,标志着LAMOST项目成功进入光学安装阶段。

2007年5月28日凌晨3点,正在兴隆观测站调试的LAMOST获得了第一张天体光谱。随着调试的进展,LAMOST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天体光谱,这标志着它的所有分系统(望远镜光学和主动光学、跟踪控制、光纤和光谱仪)都已经连接起来,达到了要求的技术指标。LAMOST处于“小系统”联调阶段。“小系统”调试完成后,反射镜数量将扩展到24/37,光纤数量扩展到4000,光谱仪数量扩展到16。

2007年6月29日,“LAMOST小系统验收会”在北京举行。LAMOST“小系统”包括一个直径为3米的镜子、250根光纤和一个分光计,以及LAMOST的完整机架、跟踪和控制系统。中科院基础局组织了天文学、天文仪器、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2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对LAMOST的“小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6月18日和6月28日,检测专家组在兴隆观测基地进行了现场检测和调查。验收专家组听取了研制报告和试验专家组的试验报告,并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专家组认为:“LAMOST小系统光学质量完全达到指标要求,多目标光纤光谱系统基本达到预定目标。由望远镜、光纤、光谱仪和CCD相机组成的观测系统集成良好。LAMOST小系统的研制成功,证明了项目总体方案是正确的,技术和工艺是可行的。同意通过验收。”

LAMOST小系统的成功是项目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项目建设中的所有关键技术难点均已攻克,特别是国际领先的薄镜和拼接镜主动光学技术和平行可控光纤的成功,为项目建设的全面成功铺平了道路。

5438年6月中旬+2007年2月,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承担的“LAMOST天体测量支撑系统”完成了在LAMOST小系统上的调试,97%以上的有效光纤得到了目标的星光光谱,为下一步科学目标的实验观测奠定了基础。天体测量支撑系统负责为LAMOST望远镜的运动部件提供实时指向参数和运动参数,包括施密特改正镜法线的瞬时指向参数、焦平面的瞬时位置、姿态和旋转角度参数以及各光纤单元的定位参数。由于LAMOST的大视场(20平方度)、长焦距(20米)、接收单元的离散分布和特殊的工作原理,对天体测量支撑系统提出了很高的精度要求(焦平面上允许的定位误差为50微米)。

到2007年底,LAMOST光纤定位系统的可重复光谱光输出平均达到97%,完成了约三分之二的光学反射镜(施密特改正镜24个主镜和16个副镜)和8台多目标光纤光谱仪的安装调试,确保了2008年项目的整体完成,为科学试观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