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技创新板的药企已经诞生,并做出了权威解读。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诞生了。

3月8日晚,复旦张江(1349。HK),香港某生物医药公司发布公告,拟申请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65438+2亿股,每股面值0.1元。

复旦张江是h股老手。早在2002年8月,复旦张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13、12转到香港主板。2018年,公司营收规模7.4亿元,净利润65438+3亿元。截至3月8日收盘,公司市值为54.64亿港元。

现在复旦张江计划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技创新板上市。根据公告,复旦张江a股发行后,在科技创新板发行的股本约占总股本的65,438+065,438+0.5%,其中还包括现有内资股的55.9%和h股的32.6%。

2018 11.5以来,设立科技创新板的方案公布,整个生物医药板块躁动不安。光大证券认为,科技创新板拓宽了创新型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生物医药板块未来也可能成为科技创新板中的主力板块。支持这个论点的论据是,纳斯达克生物医药板块市值高达6543.8+0005亿美元(2065.438+09年3月5日),占纳斯达克市值的8%,是最重要的板块之一。

当然,对于复旦张江来说,目前的核心任务是确保其发行a股的方案能够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并最终获得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批准。至于“是否是第一个不是我们关心的”,复旦张江副校长兼执行董事苏勇告诉《中国企业家》。

为汤而战。

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的热点,科技创新板于3月2日凌晨正式开闸。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并实施了建立科技创新板和试点注册制的业务规则和配套指引。这意味着企业IPO申请受理即将启动。

科技创新板上市条件包括: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总股本超过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比例超过10%。

从市值和财务指标来看,科创企业想要登陆科创板,只需要满足五个标准中的一个即可。其中,对尚未产生营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较大,已取得初步成效。这里还特别提到,医药行业的企业至少要有一个核心产品获批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技创新板定位的企业要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并符合相应的条件。

“这一规定大大放宽了医药行业的上市门槛,更符合这个行业的特点。”新经济投行伊凯资本主管医药业务的副总裁张晓告诉《中国企业家》。

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物研发企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一个新药上市前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在业界有一组公认的数据:平均需要10年,26亿美元,成功率不到7%,至少有100名科学家参与。

早在科创板开板前几天,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理事长黄宏远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大量工作摸清情况,初步判断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多。"这些企业在R&D的投资总额大,发展潜力大."

张晓表示,伊凯资本服务的很多医药公司都符合科创板的要求,比如泽生科技、长峰药业、长江脉等。宏辉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晖也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宏辉资本投资的盛翔生物等公司正在积极筹备科创板。

“复旦张江能不能成为首家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医药公司,很难说。其实也有很多药企的中介已经进场了,可以为新公布的审核细则准备材料。”癌症诊断和治疗集成平台公司Sidi的首席财务官徐萌告诉《中国企业家》,该公司也在评估其业务板块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可能性。

“医药行业对科技创新板的热情相当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企业家,他们技术娴熟,干劲十足。如果科创板通过社会基金给他们另一只手,就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成功创业的渠道,”孙飘扬说。

当科技创新板的“好风”来临时,企业是否只要走上医药的边缘,就能“借力打力”“青云直上”?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药企普遍在研产品较多,但新药研发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可能存在企业核心产品研发进度不达预期的风险;此外,还存在企业核心产品销售达不到预期的风险。公司上市核心产品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推广进程缓慢的风险,影响核心产品的销售,最终影响公司业绩。

张晓还认为,包括科技创新板在内的各国可能仍会考虑上述风险以及对中小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的影响,从而改进现有标准。

“不会像上面说的‘至少允许一个核心产品进行II期临床试验’就OK了。相应的,更大的概率是某个药品可以获批或者上市风险很小,有可能批准(公司)上市。”张伟说。

医药股争夺战

科技创新板为不盈利的医药企业上市开了绿灯。事实上,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中国上市还有其他选择,即香港交易所主板。

2065438+2008年4月,港交所称之为“24年来最大的改革”,包括允许不盈利的生物技术公司上市。其上市规则提到,对于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预期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且至少有一个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阶段,进入第二或第三期临床试验。

上述医药行业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评论称,科技创新板医药行业上市规则与港交所给出的差别不大,“应该是前者指后者”。

目前有6家医药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后才盈利,包括格力药业、百济神州、华灵药业、信达生物、君实药业、基石药业。除此之外,还有蒙克药业、方大药业、斯蒂思、奥贝姆、康希诺、维亚生物、亚圣药业、麦博药业等至少10家药企排队买港股。

不赚钱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制图:李秀智

尽管香港主板有先发优势,但科创板对医药行业的吸引力仍然更大。王晖表示,科技创新板是中国国家战略政策的一部分,与香港主板的高度不同。

对于登陆科技创新板的原因,复旦张江表示,董事认为a股发行有助于提升形象和拓展融资渠道。而且与上交所主板相比,在科技创新板上市更能体现创新和R&D能力。

复旦张江没有说的是,a股和h股的估值差距是两地上市公司、投资者甚至交易所早就认识到的现实。

在2018年9月的一场港交所与生物医药创新公司的闭门论坛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嘉也承认“香港市场的资金量和估值都远不及内地a股市场”。

这意味着,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设置了香港主板上市红筹架构的公司,如果想在内地科创板上市,就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拆分红筹。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两个交易所之间可能会有一场“战斗”。

徐萌透露,一些计划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已经决定转向科技创新板。以目前的形式,港交所确实需要考虑形成一些对药企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方案。

本文来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财经网站(www.jrj.com.cn)。